劉曉偉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眾多高職院校已經實現了人才模式的有效轉型,這也促使高職院校在管理的過程中發生重大的變化。本文在介紹校企合作定義的基礎上,結合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過程中師資共建的實際情況,分析了內蒙古地區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存在問題;研究對策
引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家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技術型技能人才的培養對內蒙古地區經濟發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職院校的師資隊伍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如何更好的結合工學結合的才培養模式,發揮校企合作在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中的作用,是提升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人才教育建設質量的關鍵所在。
一、校企合作的概念
“校企合作”是指高職院校和合作的企業以服務和就業為導向有效地在學校和企業進行實踐,并將學校和企業的資源高效結合,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最終實現“雙贏”[1]。
二、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對職業教育需求的增大,國家也不斷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支持,職業教育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地位不斷提高。但是,從總體發展的過程來看,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教師對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認識不足
全國每一萬名人口中,普通高職院校在校生有123人,但內蒙古地區高職在校生為110人,低于全國水平,排在全國第19位。另外,內蒙古地區不同高職院校和不同教師對“校企合作”的認識水平也不同,存在認識不充分和認識狹隘的問題,多數高職院校仍舊采用學校出資為學生尋找就業渠道的方式。這些問題勢必影響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執行力度。
2、教師師資水平較低,特別是“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
目前,內蒙古地區多數職業學校內部所采用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部分都非常單一[2]。學校僅是按照專業的方向來設置企業的需求,或者只是通過建立專業的專家指導委員會來進行全面指導,之后再和企業簽訂協議。這種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缺乏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多面的就業渠道。另外,即使在同一個學校內部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對于校企合作的認識也存在差異,成為推動校企合作阻礙。
多數教師只重視教學內容建設而忽視自身職業能力素質的提升和職業技能的實踐,師資水平普遍較低。具有實際工作經驗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大多數教師并不熟悉企業內部的工作環境,甚至也不清楚企業整體操作的流程,導致教學大綱和實踐課程之間存在嚴重脫節的現象。有些理論課的課時量偏大,實踐性不強,導致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不佳。
三、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建設解決問題的策略
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外部機制
內蒙古地區應積極地借鑒上海、江蘇和其他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依據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相關制度,明確校企合作中校與企的關系和相互的職能界定,更好地構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外部機制。企業需要有效地支援學校實驗室和實訓設備的建設,調動廣大教師與企業加強合作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業上崗實踐。只有教師有效地參與到企業內部,才能夠建立更好的校企合作外部機制。
2、建立健全產學合作的內部互動機制
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特點和人才培養需要,主動與相適應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的方面開展合作,學校為企業提供課程和師資資源,企業在獲益的同時,不斷助推學校的師資水平,實現校企利益共同體。高職院校也可聘任或引進企業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解決課程建設實踐性不強的問題。高職院校通過政策制定鼓勵教師至少每年定期到企業實訓,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進行模塊化教學。這些舉措有利于“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的培養和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的提升。
四、結束語
隨著社會對高職教育要求的不斷提升,辦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成為內蒙古高職教育的建設目標。內蒙古地區高職院校,只有通過校企合作,不斷加大高職院校師資隊伍的建設力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比例,科學設置教學內容,將教學與企業需求對接,與產業要求對接,與社會需求對接,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才能促進內蒙地區區域經濟的迅速發展。反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也會變得更為順暢。
《校企合作視角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中國商業經濟學會2017年度職業教育專項研究立項課題,課題編號:2017ZSZJZD15
參考文獻
[1] 李新生.校企合作和工學結合在高職教育中的作用[J].中國冶育,2016(4):126-129
[2] 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科學出版社,2017(3):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