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摘 要:語文課程是一門人文性的、工具性的、實踐性的學科,新課程改革要求將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充分地運用到語文課堂教學中。對此教師要不斷探究如何為學生開展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使學生能夠愛上生活、愛上語文。基于一定的教學實踐經驗,本文也從“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導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布置生活化的語文作業”這三個方面出發,來努力架起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橋梁,以期促進良好教學效果的實現。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教材;生活化作業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在語文學習中也不例外。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立足于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構建生活化的語文高效課堂,不能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模式。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生活化的導入,以有效激起學生投入的熱情,其次可以挖掘教學內容中的生活化元素來展開教學,然后還應為學生布置一定的生活化作業,使學生體會語文在生活中的運用。
一、創設生活化的課堂導入
在課堂的一開始學生的注意力可能還停留在課外,很難將自己的注意力從課間十分鐘活動中回到課堂上。而導入就在這種情況下發揮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有效的、有趣的課堂導入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課堂上。在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踐中教師可以結合本課程的內容,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創設一個導入情境,把學生帶入課堂教學。
例如,在進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顧小學生活經歷,并讓他們談論小學里發生的有趣或有意義的事情,以此為課堂的引入,然后帶領學生過渡到這一課中,看看魯迅的學習生活是什么樣的,引導學生們在初讀中對此,為接下來的學習做好鋪墊。又如,在開展綜合性學習《身邊的文化遺產》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身邊有什么名勝古跡,它們有什么故事,或者周圍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然后教師再借助多媒體課件展現我國的文化遺產,將生活和語文有機整合來進行導入,自然可以事半功倍。
二、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
初中語文教材中都包含著豐富的生活化內容。但是,如果教師在教學中不注意挖掘,就會嚴重地將語文教學與生活分離開來,最終影響初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善于并積極探索、挖掘教材中可能蘊含的生活因素。因此教師在帶領學生分析教材課文內容時應結合一定的生活,重構基于生活的語文教學,從而促使學生產生豐富的生活情感和經驗。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回憶我的母親》《背景》等這樣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觀察自己的父母。學生可以觀察父親是否已經開始有白頭發,背影是否已經開始佝僂了,也可以注意看看媽媽是如何為自己的生活付出的,讓學生感受到深深的父愛和母愛,增強學生的感知和體驗。而且朱自清寫《背影》表達父愛,就是通過父親去給他買橘子這樣一個場景來描寫的,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爸爸媽媽對自己的愛體現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哪一個瞬間讓自己很是難忘。有的學生說自己的媽媽總是把碗里的肉和雞蛋挑給他吃,有的學生說爸爸總是風雨無阻地接送自己。 通過這種方式,結合生活,學生可以感受到父母的愛和父母的不易,從而知道如何感恩,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布置生活化的語文作業
語文作業是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的初中語文作業仍存在一些問題,即作業形式十分單一,書面作業繁多。如此就讓學生體會不到語文作業和生活的聯系,體會不到生活中語文的運用。因此在生活化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新作業形式和內容,使之與生活緊密聯系,讓學生學會“用語文”。在生活化語文作業中,除了以抄寫、朗讀等方式來幫助學生鞏固基礎知識外,尤其要注意以實踐類練習來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了九年級下冊中的《孔乙己》的一文后,除了一些必要的書面作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生活化探究式作業:以“我所知道的封建科舉制度”為主題,通過各種方式查閱資料,了解古代封建科舉知識。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孔乙己的形象,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的生活化實踐作業:到校園里或者自己的生活中尋找不同的聲音(這些聲音可以是不同人的不同的思想,也可以就是一些有趣的聲音)。這對學生而言,是一個他們非常樂于完成的作業。
總而言之,語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應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生活為出發點,結合課堂教學需要,進行生活化導入,將教學內容生活化,引導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語文,在應用中感受語文,這樣才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都有語文,并且在語文中也可以得到豐富的生活經驗,從而在學習中熱愛生活、熱愛語文,讓語文教學更加有效。
參考文獻:
[1]羅韓.實施課堂教學生活化,走出初中語文教學困境[J].學周刊,2019(15):97.
[2]閻四穩.初中語文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0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