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彥 劉國藝 溫海霞 朱輝
摘? 要:微課是教育技術向信息化和數字化發展的產物,是符合信息時代特征和教育教學規律的新型教學資源。微課“小”而“精”,短時但有效,賦予教學新的生命力,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文章以“小腦對運動的調控”微課為例,探討生理學微課的設計與構建思路,以期在教學應用中達到最佳的效果。
關鍵詞:微課;生理學;設計與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9-0095-03
Abstract: Micro-lecture is th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wards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It 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resource that accord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 laws of education. Characterized by short, concise and effective, micro-lecture confers new vitality to teaching. Meanwhile, brings new challenges for teacher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in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lecture, we discussed here, with an example of motor regulation by cerebellum, the mentality of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a micro-lecture in the teaching of physiology.
Keywords: micro-lecture; physiology; design and exploration
2018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要全面提升師生的信息素養,使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學習、生活中問題的能力成為必備的基本素質。目前,一場“微”革命正隨著移動通訊技術、社交媒體以及開放、共享理念的教育資源進入我們的教學系統。微課是指以先進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為指導,以使學習者自主學習達到最佳效果為目標,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視頻、動畫等形式記錄或展示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1]。
生理學是醫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功能學課程,其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機制復雜,很多學生課堂跟不上,課后記不住,成為醫學生基礎醫學課程學習階段的一個難題。若將生理學重要知識點制作成微課,吸引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將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生理學同仁們已然行動起來,由中國生理學會組織的全國高校生理學微課教學比賽匯集了越來越多的微課作品。在本屆比賽中,我的微課作品“解析運動之美——小腦對運動的調控”獲得了一等獎及最佳風采獎。現將微課設計制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及其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前景進行分享與探討。
一、微課錄制前的準備
教師首先要明確一點:微課不是課堂授課直錄。微課的使用對象、表現形式、傳遞載體等都是有別于傳統課堂授課的。自主學習、移動學習、簡短有效是微課的三大核心特征[1]。因此,在微課錄制前,教師要甄選授課主題,圍繞主題精心設計授課流程、方法以及課件等輔助材料。
(一)選題恰當,標題引人
微課時間簡短,以5~15min為宜,以便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集中注意力學習。因此,微課很難像課堂授課那樣將章節中的全部內容邏輯關聯起來,而只能選取章節中某些重要的知識點,在10min左右的時間內講懂講透,講得出彩。選題是微課質量的基石,面對生理學教學大綱中諸多的重難點內容,教師可主要考慮以下幾點:1. 難度適中。選題內容太復雜,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闡明知識構架,很可能會壓縮知識拓展、應用等方面的內容,學生不容易輕松的接受,甚至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將相關知識點的內容制作成系列性的微課[2]。2. 內容應用性強。生理學作為一門功能學課程,是后續學習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基礎,若選題能夠密切聯系臨床、生活常見現象或當下熱點問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微課內容豐富飽滿。3. 適合以多媒體形式呈現。選題內容應便于利用視頻或動畫素材,使微課充分發揮其優勢。當選題確定后,一個吸引人的標題為微課錦上添花,不妨用一個貼切且具有人文色彩的短句引出傳統標題,例如用“解析運動之美”引出小腦對運動的調控功能。
(二)設計嚴謹,靈活創新
設計是微課的靈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微課雖然時間短,但課堂教學的環節,包括導課、講授、互動、聯系臨床、人文教育、知識拓展等一個都不能少,做到設計嚴謹。在“小腦對運動的調控”微課的導課過程中,用正在進行的2018足球世界杯精彩射門集合視頻帶來視覺與聽覺的沖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后聯系日常生活所見:演奏樂器、甚至彎腰撿起掉在地上的東西,都要求運動的精準和協調,從而引出問題:運動的精準和協調是哪個中樞調控的呢?導課是微課的開場白,在設計的過程中要給予重視,以臨床病例、生活現象或熱點問題聯系生理機制導出微課主題,充分利用多媒體聲、光、影的渲染,將牢牢抓住學生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生理學不僅要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更強調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利用多媒體視頻演示臨床相關疾病的表現,將生理學基礎知識與臨床實際相結合,為學生創建情景式教學,是強化知識理解與記憶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不可忽視互動式教學的運用,雖然在微課中,無法與學生進行課堂上的即時互動,但教師要把攝像機當做學生,有提問環節,有學生的思考時間。教師可以自問自答,注意自問與自答之間要保留學生思考的停頓時間。更新穎的是,可以利用軟件設計虛擬人物充當學生的角色,使學生有更強的帶入感,調動學生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到課程中來。例如,筆者在講授完小腦的生理功能后,以視頻的形式展示小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表現,包括位置性眼震顫,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其中,在介紹小腦性共濟失調時,為使學生形象地理解什么是意向性震顫和不能進行拮抗肌輪替快復動作,先調動學生與老師一起做指鼻試驗和拮抗肌輪替快復動作,逐漸加快動作的速度,再對比脊髓小腦損傷患者的動作視頻。在互動的過程中,將學生帶入了虛擬的課堂,拉近了攝像機鏡頭前后的距離,使微課充滿活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幫助知識的理解與記憶。
新時代的教育,無論是課堂授課還是微課,都要適時適當滲透人文教育,教育學生“先做人,再做學問”。在“小腦對運動的調控”微課中,介紹完皮層小腦參與隨意運動的策劃和程序的編制的生理功能后,利用北宋賣油翁的故事背景引出“勤可補拙,熟能生巧”的生理學機制,啟發學生利用所學內容解釋“剛學習某種精巧運動時很笨拙,而熟練后就變得協調、精確和快速的原因”。將人文素質教育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的同時,深化了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另外,一節好的微課不應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所學有限的理論知識中,而應拋磚引玉,通過介紹相關內容的最新科研進展,在基礎學習階段初步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批判性思維。例如,筆者利用斯坦福大學科學家們最新的研究進展——小腦在獎賞預期中的作用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作為微課內容的延伸。
微課的靈活創新還體現在課件的制作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是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在課件制作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微課與課堂教學知識傳遞載體的區別,要讓課件動起來、活起來,給學生適當的視覺沖擊。教師可以利用PPT的動畫和切換功能以及各種視頻和動畫制作軟件,讓學生擺脫視覺疲勞,提高微課的“收視率”。
二、微課的錄制與后期制作
如果說課堂是展現教師風采的大舞臺,微課的錄制現場就是另一個小劇場,經過精心籌備的微課需要教師登場了。面對攝像頭,教師可以充分展現平時授課的魅力,語速適中,娓娓道來。目前,錄制機構都會為教師準備提詞器,筆者認為不要依賴提詞器。當教師的目光集中在攝像機鏡頭時,才能與學生進行充分的眼神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和力;而若教師的注意力在攝像頭附近的提詞器上,眼神會流露出在文字上的游走,缺少了與學生情感上的互動和交流。
微課錄制完畢后,后期制作就是最后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一般后期制作由專業技術人員完成,但需要教師的充分配合。教師要闡明自己的課程設計思路與預期呈現效果,使技術的運用恰當、合理。若教師能夠學習使用一些基本的編輯軟件,如Camtasia.Studio8等[3],將簡化微課的制作流程,縮短制作周期,更好地呈現微課的設計思路。教師要認識到對于微課的制作,技術無先進落后之分,適用的就是最好的,要平衡好課程設計與技術制作之間的關系,切不可“重技術、輕設計”,喧賓奪主,要讓技術更好地為課程服務。微課的制作過程也可體現教師的創新理念,例如在聯系臨床或互動環節可利用背景畫面或音效營造出相應的場景氛圍。
三、微課在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
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微課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更多的可能。近年來,各種微課教學比賽激發了廣大高校教師的參與熱情,讓更多的教師了解并體會了微課的魅力,尤其許多年輕教師積極投入人力物力,力求制作出優秀的微課作品。當這些微課作品褪去獲獎的光環,我們要清醒地意識到,微課的應用才是其最重要的使命。怎樣將微課應用于教學,提高教學效果,使其物盡其用,是我們要深刻思考和努力實踐的。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及其各組成部分功能活動和規律的科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醫學理論學科。目前,大班授課、教師講授仍然是大多數高校生理學授課的主要形式。我校本科臨床醫學和藥學專業生理學80學時,教學進度較緊張。例如,第11章生殖的計劃學時數是2學時,雖然本章在考試中所占比重不大,但卻包括受精、妊娠與分娩等很多學生感興趣的生理過程,由于時間的限制,很多精彩的視頻無法在課堂展示。在這樣的章節,微課尤其凸顯其優勢,教師可以利用豐富的視頻資源將配子的發生,受精卵的形成、胚胎的發育、胎兒的娩出邏輯編輯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微課的形式展示給學生,極大地豐富了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
還有一些章節,內容多、理論繁復,例如第9章神經系統。在有限的學時數中,教師首先需要保證學生將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理解、掌握,而知識拓展、臨床應用等能夠使教學飽滿、立體的內容只能選擇性的介紹,造成生理學的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要花大力氣講授,而學生收效甚微,教學效果差。隨著微課制作技術的完善和這種教學資源的普及,為方便于各種移動環境下使用的免費智慧教學平臺也相繼被研發出來,若將微課通過“雨課堂”、“超星學習通”等智慧教學平臺傳遞給學生,作為課前預習、課堂延伸、課后復習的手段,將有效改善這一現狀。另外,此類平臺的互動功能也使生理學大班授課中互動受限的情況得到了解決。用精心設計制作的微課吸引學生,逐步培養其主動學習的能力,既鞏固了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強化了知識的理解應用,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體驗。與此同時,微課也為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在生理學中的應用提供了必要條件。
四、微課對教師的挑戰
微課“課微不小”“步微不慢”“效微不薄”[4]。一節短小的微課,從設計策劃、錄制到后期制作,是教師平時授課的縮影,凝練出教師的授課理念,反映的是教師設計課程的能力及多種形式授課的風采,可謂以微知著。微課的授課形式,對于課件、動畫和視頻等的制作要求更高,教師還要掌握基本的多媒體制作技術。由此可見,微課既是對教師教學基本功和個人魅力的更高要求,也挑戰了教師與時俱進的教學能力。教師通過微課的設計制作,提升了自己的教學能力和信息素養。若微課作品是一檔電視節目,怎樣能提高收視率,不讓觀眾換臺,教師要多花心思。如何讓微課物盡其用,成為提升教學效果的有力手段,是每一個新時代教師要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一春.精彩教學,從微課開始[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7(2):52-54.
[2]陳筠,趙國軍,孫莉,等.淺析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微課的設計、制作與評價[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8,38(7):38-40.
[3]劉艷紅.“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實現技術[J].電腦編程技巧與維護,2018(11):45-46.
[4]樸美花,盧英,劉楠,等.微課在麻醉學教學中的探索[J].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2018,8(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