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尾
【摘要】? 在初中物理教學階段,由于知識的抽象程度高、知識的應用范圍廣,這讓不少學生感到學習困難、復習難度較大,并且部分老師無形中陷入使用題海戰術完成物理部分內容的復習時,才意識到其效率之低。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應當抓住復習教學中的核心,應用“母題”對題目進行分類整理,有效把握知識的核心,才能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對此,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學中,“母題”的復習實踐教學展開了論述,總結了幾點教學經驗和措施。
【關鍵詞】? 初中物理 母題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7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8-074-01
一、把握重點,釋放母題能量
在復習階段,教學工作既要注重全面性,更要注重對教學重點的把握,要將題目的訓練放在令學生疑惑的難點和常考的教學重點部分,才能讓物理復習既具有全面性,還能重點突出。例如,在引導學生開展對凸透鏡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便有一道令學生疑惑難解的問題:將一副遠視眼鏡放在凸透鏡前面時,光屏上出現燭焰清晰的像。當移走遠視眼鏡時,燭焰的像變得模糊。此時,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則需要如何操作?對于這一問題,學生似乎受到思維的限制而無法探索出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將凸透鏡看作是人的眼球,并且佩戴上遠視眼鏡之后能看到清晰的像時,說明該眼睛患有遠視。所以,所成的像將會成像在視網膜的后方。所以,如果是眼睛模型且能移動視網膜時,便可以將視網膜向后移動。在此引導之下,部分學生開始獲得啟發,在此方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是否可以更換一個凸透鏡?需要更換一只怎樣的凸透鏡?如果將這一題目轉換成凸透鏡實驗時,是否可以通過移動蠟燭或移動凸透鏡的方式重新獲得清晰的像?基于如上一道母題的分析,學生獲得啟發,母題的能量釋放。此時,教師引導學生從改變物距、改變像距、改變焦距的方式去承接像時,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變得更高,關于凸透鏡這一部分內容的復習變得更有成效。
二、方法引導,巧解學習疑惑
復習教學離不開習題的訓練,但是題海戰術絕不可取。對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注重對題目的歸類,讓一些題目能在分類整理中獲得學習方法,能讓學生學習一道題后解決一類題。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物質的形態及其變化》這一章內容的教學中,關于物態變化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有一類題目常常讓學生感到十分困惑。例如,一道經典題目:在一個鍋里放置一部分水,并在水中漂浮著一只碗,在碗中再放置一部分水。此時,在鍋的下方點燃火苗,然后給鍋加熱。如果在鍋中的水不斷沸騰時,碗中的水是否會沸騰?這一道題目便是考察了學生關于沸騰條件的認識,對于“持續吸熱”這一條件認識不足的學生將會認為碗中的水也可能會沸騰。此時,為了改變學生的這一錯誤認識,教師便可以借助學生的感性生活經驗思考:當自己和其他人握手時,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會讓自己或他人的手持續吸熱?什么時候開始停止吸熱?此時,學生借助生活感知經驗認識到:只有在兩只手之間存在溫度差時才會持續吸熱,而一旦溫度差消失,手也就不會再持續吸熱了。此時,學生借此感知經驗也就認識到:當碗中的水和鍋中的水都達到沸點時,由于沒有溫度差,所以碗中的水不會持續吸熱,也就不會沸騰。借此機會,教師可以進一步將另一類題目呈現并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在一個密閉的、盛有水的杯子中放入一個小的密閉的容器,容器中放有水,然后將之放入到冰箱中。當外部的杯子中開始有一半的冰水混合物時,小容器中的水是否會結冰?通過第一道關于沸騰的題目呈現和講解,學生認識到只有在存在溫度差的前提下才能使之持續放熱,才能凝固。但是,由于這一題目中小容器中的水的溫度最低只能達到零攝氏度,所以不會存在溫度差、沒有持續放熱的條件,因而不會凝固結冰。當應用這種分類講解習題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時,母題能夠起到啟迪學生思維的效果,學生再解決此類問題時也就會變得得心應手、更加靈活。
三、注重生成,化解教學難點
經過新知學習階段,教師再引導學生開展復習工作時,便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疏漏的知識、關注學生存在疑惑的難點知識,才能讓復習教學更有針對性。同時,當學生提出一定問題之后,教師也可以將學生生成的這類問題作為生成性教學資源,通過靈活變動習題訓練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學習的靈活性。例如,在《浮力》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中,部分學生提出:如果將一個質量相等的銅球和鋁球放入水中,哪個球所受的浮力更大?此時,由于兩個球都將會處于沉底的狀態,顯然是體積大的鋁球所受的浮力更大。將這一習題作為生成性教學問題,將之進行靈活應變,引導學生思考:實心的銅球和鋁球,它們的質量相同,如果把它們全部按入水銀里,靜止不動,對哪個球所用的作用力更大?此時,對于這一道問題的難度升級,需要學生結合浮力知識、重力的分析,并通過繪制受力分析圖,才能讓學生巧妙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教學方式的教學,讓生成性問題功效凸顯,更多的靈活性教學資源被應用于教學中來,生成性的母題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現狀,更有助于針對性的解決學生存在的疑惑。
總結
物理教學中,經典“母題”的使用往往能讓讓學生的知識根基更加穩固,并隨著“母題”能量的散發,讓復習教學取得更好的成效。對此,教師在教學中便可以通過把握重點、方法引導和注重生成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以促進學生解題靈活性的提升。
[ 參? 考? 文? 獻 ]
[1]陳祥漢.初中物理復習技巧探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8):72.
[2]唐瓊.如何提升初中物理復習課教學的有效性[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9,48(08):30-31.
[3]梅家邦.初中物理復習課程的開展技巧總結[J].名師在線,2018(36):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