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摘 要: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兩級分化”現象嚴重,是導致教學水平不均勻的主要原因,不僅使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限制,還影響著教學的正常進程,造成了教育資源的不必要的浪費。鄉鎮中學的學生,大多出身農村,教育條件要遠差于城市學生,如何在有限的資源里保證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接受程度,就要求教師要避免學生的“兩級分化”的差距,使教學質量能有所保障。本文以鄉鎮初中學生為探究對象,對處理班級“兩級分化”現象的策略進行探究,以此供同行們參考。
關鍵詞:兩級分化;鄉鎮;差異;地理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各方面的情況的差異,使學生知識接受掌握程度上也會有所不同。為了使學生間的差距縮小,使教育效果更加公平,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根據學生各方面間的差異,制定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分層次教學,給予每一位學生適合的幫助,確保學生全面均衡發展。
一、了解學生差異,制定靈活的教學方法
學生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學生自身是有著獨特個性的。正是由于這些獨特性,使學生各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同,這也導致了學生對知識接受程度的差異。針對學生各自的差異,教師要制定更加靈活有效的教學策略,幫助學生縮小相互之間的差距,保證課堂上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所收獲,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培養全方面、有重點發展的人才。
例如,在粵教版七年級上冊《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的氣候類型,以及各自的特點和主要分布地區。通過對教材中氣溫變化曲線圖和降水分布圖的認識,來分析和判斷氣候類型,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首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的景觀圖,讓學生對兩幅景觀圖的特點進行描述,思考同是熱帶氣候,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兩個問題既能幫助知識掌握程度較差的學生淺層次的理解課本教材內容,還能使能力較高的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得到鍛煉。之后,讓學生結合旁邊兩幅氣溫降水圖,驗證之前的假想,總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并在世界地圖上,找一找兩種氣候的分步特點,鍛煉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還使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得到提升。
二、正確運用表揚,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鄉鎮教學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大多是家庭條件較差、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管教的學生,這些學生或學習認真刻苦或不服從約束,但不管是哪一類學生,都渴望被認同和鼓勵。在現代教育觀中,教育應該多以賞識教育為主,通過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增加學生內心積極向上的行為力量。
例如,在講授粵教版八年級上冊《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這節課時,由于課程內容是要求學生從飲食文化、服飾和房屋特色等方面的差異,了解地域文化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內容大多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機會讓學生多多發言,并給予學生表揚和鼓勵。在講授飲食文化差異時,可以讓學生對當地的飲食文化進行介紹,結合當地的地形、氣候,對獨特飲食文化形成的自然條件進行總結。在學生總結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補充和及時的肯定,讓學生正確認識到人地差異的不同,尊重各民族各地區的風俗習慣。
三、分層布置作業,保證學生的全面發展
對于已經形成的“兩極分化”現象,教師要積極想辦法進行補救。針對學生知識接受程度的高低不同,課后鞏固練習也要分層次布置,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適合的課后作業,保證課后作業能真正發揮其鞏固提高的作用。分層次布置作業不是對學生的區別對待,而是根據學生發展的不同,因人施教,幫助每一位學生強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例如,在講授粵教版八年級上冊《復雜多樣的氣候》這節課時,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并能夠分析影響我國氣候的因素。課程的難點內容在于認識我國季風氣候顯著的成因和冬夏風形成的特點。在教師布置課后作業時,對于接收程度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主要側重于學生重點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鞏固,讓學生對我國氣候特征的相關知識點進行回顧和總結,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式,鞏固我國氣候類型的名稱和其分步。對于能力較高的學生,教師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對問題的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對影響我國氣候的三個因素進行總結,并對假設結果進行推論,證明自身的假設結果的正確性。通過提出問題,做出假設,進行推論,證明結果的過程,幫助學生強化知識的廣度,拓展知識的深度,增加學生整體水平的提升。
綜上所述,初中教學階段中,學生“兩級分化”現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這也是中學教師面對的一大難題。想要逐步減少甚至消除學生之間的兩級分化,就要求教師在把握學生發展差異的基礎上,對教學模式、方法進行不斷的更新和改進。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正確利用表揚的正面作用,為學生的全面良好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錦娣.淺談鄉鎮初中的學生教育[J].決策探索(下半月),2017(11):66.
[2]穆志勇,姚禮有.初中教學中避免學生兩級分化的探索[J].改革與開放,2009(0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