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士江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改革,教育措施的不斷落實,越來越多的課堂教學質量受到人們的關注。初中物理,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個基礎學科,它向學生展示了生活中科學現象,幫助學生打開認知科學的大門,因此,本文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如何開展有效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教學思想;教學手法;設置問題
以前有句俗話: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個“理”就是物理。這就看出物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在當前的教學環境下,許多物理課堂還存在“一言堂”的現象,學生對物理的熱情只是存在于有趣的實驗當中,對枯燥的物理知識不感興趣,導致學習成績一直得不到提升,因此,本文從轉變教學思想、創新教學手法以及合理設置問題三個方面出發,對物理課堂有效教學展開分析。
一、轉變教學思想,摒棄傳統教學模式
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教師雖積極響應改革號召,對課堂教學實施變革,但部分地區還存在教師全程講解授課的傳統教學現象,學生對課堂物理知識一知半解,師生間沒有充分的互動與交流,因此,在新形勢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貫徹變革思想,從根本上轉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并根據實際教學情況,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從而達到課標要求。
例如,在“光現象”的教學中,我強調學生是學習的“小主人”,組織師生互動交流,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城市業績的視頻,吸引學生學習注意力并告訴學生:“正是因為這些五彩斑斕的燈光,才把我們生活的城市裝扮得美麗漂亮。那老師問大家,你們在生活中能看到哪些是能發光的物體嗎?”學生通過剛才的夜景和問題,積極地從身邊事物入手,踴躍發言:“太陽、閃電、手電筒、霓虹燈、蠟燭”“很好,剛才大家說出好多發光的物體,同學們你們知道光是按照什么路線傳播的嗎?”學生聽到問題后,立即舉手回答:“光是沿直線傳播的。”“你們所知道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的說話是猜想的,作為嚴謹的物理學科,僅僅靠猜想是不對的,接下來,我們驗證一下光是否是沿直線傳播的正確性?!崩眯】壮上竦膶嶒灒庇^地告訴學生,光沿直線傳播的道理。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實驗探究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達到有效課堂的效果。
二、創新教學手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物理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它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在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地對教材內容進行傳授,而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是得不償失的。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中,應創新教學手法,結合教材與實際生活,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透鏡及其應用”的教學中,我運用凸凹透鏡的實驗,來給學生講解凸透鏡的成像原理,首先,我拿出近視鏡、遠視鏡、望遠鏡、投影儀的鏡頭等物品,向學生展示不同的透鏡呈現出的不同效果,我向學生提問:“凸透鏡和凹透鏡在形狀上有什么區別?”學生認真觀察每個透鏡,看有什么不同,找出它們的特征:“老師,中間厚,邊緣薄的是凸透鏡,中間薄,邊緣后的是凹透鏡。隨后,組織學生對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進行實驗對比,利用透鏡組的距離調整,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凸、凹透鏡的區別和應用?!敖涍^剛才的實驗,大家也發現凸、凹透鏡的不同成像變化,那請大家收集一下凸、凹透鏡在生活中的應用吧?!蓖ㄟ^物理實驗的演示,讓學生感受到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力,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三、合理設置問題,鞏固學生課堂知識
問題情境的設計,不僅能讓教師了解到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還能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和鞏固。往往一個合理的問題設置,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環境的升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但如果問題設置得太過簡單,引起不了學生的回答興趣,反而降低學習情緒,反之,太難的問題,學生一時無法回答,造成課堂教學出現空擋,不利于下一步的教學開展。因此,教師應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問題,調動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例如,在“質量與密度”的教學中,經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已初步掌握質量和密度的概念,我向學生提出問題:“一個冰塊化成水,自身所包含的物質會不會發生變化?我們常喝的易拉罐被壓扁后,易拉罐本身的質量會不會發生變化?”學生通過質量概念的學習,認識到質量是物體的一個基本屬性,不會隨外形的變化而產生變化的?!袄蠋?,融化成水的冰塊,物質沒有發生變化;被壓扁的易拉罐,也是同樣的,質量沒有發生變化?!蓖ㄟ^生活中常見物品的設問,讓學生在鞏固課堂知識的同時,對生活中物理現象形成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總之,教師的教學活動開展應以學生為主體,充分掌握學生學習狀態,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的同時,不僅掌握理論知識,還能在實際生活中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和解答,幫助學生建立知識架構,為全面素質教育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張彥敏.初中物理教學重在激發學生興趣[C]//2005.
[2]秦坤哲.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建議[J].現代農村科技,2014(6):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