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容橋
摘? 要:小學階段是塑造學生優良品格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因此,很有必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在語文教學中對他們進行德育滲透,這既有利于發揮語文學科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人文性功能,又反映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要求。基于此,本文結合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相關課文和教學實踐,分析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學;路徑
德育,是指教育者以培養受教育者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為目的,按照一定計劃系統地對受教育者進行道德思想方面內容的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同時認識品德、體驗品德、踐行品德,并形成將品德作為開展其他行為重要參考的觀念。具體而言,可通過以下路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有效德育滲透:
一、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階段,生字的識別和記憶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大約要完成2500個漢字的學習。中國漢字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龜甲獸骨上的卜辭內容,漢字流傳的過程,體現了中華民族風骨的一脈相承。因此,教師要重視在識字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探尋漢字起源,在其中融入故事教學,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并融入傳統美德。在學習一些特定文字比如“仁”“孝”“信”等文字時,可以把關于文字含義的歷史典故講解給學生,讓他們理解漢字背后的含義,并從小接受傳統美德的熏陶。同時,教師要結合漢字本身所具有的象形特點,分析漢字字形背后的文化背景,結合圖片和動畫,將漢字生成的過程以動態的方式呈現出來,并展示歷史上有名的書法作品,例如顏真卿的書法作品,結合顏真卿在安史之亂中凜然拒賊的故事和忠貞不二的精神,使學生理解“字如其人”,幫助他們在寫好漢字的同時形成良好的品格。除了單個的漢字之外,教師也要重視作為漢字特定組合的詞語及成語整體識記教學,借助“孔融讓梨”“厚德載物”等成語來進行文化滲透。
二、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由課堂閱讀學習和課外閱讀活動兩部分組成,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對于這兩部分都要給予相應的重視。首先,在學生課堂閱讀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深挖小學語文課文,解剖其中的思想與情感,找出可用于德育滲透的相關素材。例如,在進行《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除了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之外,還應引導他們體會從喝井水想到挖井人這一過程所反映的知恩圖報精神的意義,讓學生回想生活經歷,說出一個自己想要感恩的對象,使學生學會感恩;古詩文同樣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德育滲透素材,它們以凝練的筆觸將深刻的道理蘊含其中,例如,李紳《憫農》一詩,反映了對于底層勞動人民艱苦的體恤,勸誡人們珍惜糧食,減少浪費,教師可以將“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與“光盤行動”相結合,于實際活動中進行德育滲透。第二,在學生課外閱讀活動中,教師要以德育為參考,為學生推薦相關的閱讀材料和閱讀書目,既可以結合教材進行拓展,例如由《不懂就要問》這一課出發,為學生拓展《論語》中“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一句,加深學生對于虛心求問重要性的理解,幫助他們形成不懂就問的良好習慣。為了結合生活實際形成德育滲透的情境創設,教師還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手段,例如,在進行《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雷鋒的相關食品及紀錄片,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明白幫助他人的意義。
三、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寫作練習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是學生抒發自身情感、表達自身思想態度的重要途徑。在作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可以讓學生在將教師輸入給自己的品德轉換為結合這些品德思考生活實際進行輸出的過程中,發自內心地接納品德,并以品德指導自己的日常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首先,教師可以將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故事告訴學生,然后鼓勵學生寫日記,讓他們在日記中記錄自己的日常行為及在生活中觀察到的好人好事,例如拾金不昧、在公交車上給老年人讓座等,對某一事件進行品德方面的觀照,通過運用自己的語言對這些現象進行表達,理解品德對于美好生活的價值,在反思中改善自身行為習慣;第二,教師可以在作文教學中引入圖畫作文的形式,圍繞某一美好品德選取一組主題故事圖片,例如把“曾子殺豬”這個故事以圖片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將曾子殺豬的起因、經過、結果及曾子行為所體現的誠信精神寫成作文,引導學生在主觀闡發故事的過程中理解誠信品德。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對于學生的品格及習慣形成都十分重要,能使學生受益終身。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教學手段及活動,在識字教學、閱讀教學及作文教學這三個語文教學的不同板塊中分別進行相應的德育滲透。
參考文獻:
[1]謝轉紅.探究基于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德育滲透[J].學周刊,2018(8).
[2]黃秋平.小學語文德育教育思考[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