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靜
摘要:體育是高校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后教學后,重新獲得關注的教學內容之一。本文中,我將針對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究,并結合當前體育教學的要求談談應該如何做好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工作,充分發揮體育增強體魄、鍛煉意志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體育; 日常教學; 探究
眾所周知,我國現代學校教育制度確立以來,就以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為最基礎的教學目標。所以,學校教育不僅需要教授給學生既定的學科知識,培養學生樹立起對應的學科思維,更要從身心方面給予學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成長為“三觀”正確,個性健康,且具備強健體魄的個體,進而為未來加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軍奠定基礎。當從我國長久的教育進程中我們能夠看出,我國的學校教育在很長一段的時間內“誤入歧途”,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所實施的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一方面,不僅將教學的目標固定到考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散和視野的開闊,更是進一步影響到了高等教育,即使學生脫離了教師手把手教學的時期,也很難在學習方面做到“斷奶”,更不用提自立了,進而影響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應試教育教學體制一以貫之的影響還導致,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階段,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有較大的自由選擇權,師生依舊會對“理論學科”的教與學情有獨鐘,進而忽略了藝術類、實踐類學科的學習,導致學生思維和技能的畸形發育。
本文中我們所要探討的是高校體育教學方面的內容,體育是典型的藝術類學科,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就和音樂、美術等兩門學科共同組成我們日常所講得藝術類學科范疇。而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藝術類學科因為不涉及到考試,所以在學習方面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程度都遠遠不夠,這也就為高等教育階段教師和學生對待其教與學態度不端正埋下隱患。我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明顯的感受出,學生在體育這門學科學習過程中所呈現出的不以為然心理,進而對于體育課缺乏興趣,缺乏參與的動力,導致體育教學始終處在一種效率低下的狀態。而隨著當前高校教育體制的改革,學校對于學生身心素質方面的鍛煉提出了更為明確和嚴格的要求,這就給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復興提供了機會。那么作為教師我們要如何抓住這一機會,實現教學模式的改革呢?本文中我就將結合我的實際教學經驗,結合當前大學生對于體育學習的需求,談談對應的教學改革策略,從而通過體育切實達到幫助學生塑造身心的目的。
一、做好教學內容的規劃
對于體育這門學科來說,雖然和理論型學科的課堂開展形式不同,但在教學內容方面卻和其他專業類學科一樣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備課,從而明確一節課需要學習的內容,合適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節奏等等,從而保證課堂教學有條不紊的進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從內容出發,做好每節課的合理規劃,從而先從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在內容規劃過程中我們要堅守兩個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及因材施教原則。之所以要堅守循序漸進的原則,就是因為體育本身是一項運動為主的學科,而運動最容易呈現損傷和意外,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涉及到技巧性運動項目時,我們要做好課時劃分,循序漸進地增加運動強度和難度,給學生一個緩沖和適應的機會。而因材施教則是針對學生在運動方面天賦不同、自身體質不同,所以對于各項運動的適應能力不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針對不同的群體平衡運動強度和教學進度,進而最大限度的保證課堂教學有效性。
其次,內容規劃方面,我們還要聽取“學生的心聲”,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體育本身就是一門設限較少的學科,大學階段的教學更是如此,學習成果基本靠任課教師的判斷和考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就具備更高的自由度和靈活性,所以在內容選擇方面,我們不妨采取民主的形式,讓學生提出自己感性的內容,然后添加進教學規劃中,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動力。
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體育課通常情況下采取的是戶外運動的方式,并且大學階段主要以各種技能性運動教學為主,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有機會也有條件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實現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實踐。
首先,對于大學體育課堂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小組自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大學生來說,在體育運動方面很多學生已經具備了較高的項目技術,如我們常見的籃球、排球、乒乓球等基礎球類運動,大部分男生都會有一定的基礎,甚至有的學生技術高超。那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生帶生”的教學模式,先教給學生基礎的運動技巧,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學習、練習,從而帶動每一位學生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來。
其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取比賽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永爭上游是人的天性,而體育運動中的大多數項目都屬于競技體育的范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在運動項目技巧就講解完的基礎上讓學生分組進行比賽,通過比賽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同時也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三、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體育不僅僅具備培養學生健康體魄的功能,還擔負著幫助學生紓解壓力,調節身心的目的。所以在體育課上我們還要從心理學角度出發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幫助學生紓解部分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問題。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尋找突破口,融入學生群體,和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友誼關系”。相對于專業課來說,體育學習相對輕松、自由,并且教師和學生在運動中也能夠通過團隊合作建立起一定的情感基礎。所以,在此基礎上我們要主動融入學生群體,和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從而了解學生需求,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的影響和塑造。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和學生形成相互信心的關系。對于大學生來說,思想已經較為復雜,所以更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在體育運動中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能夠信任教師,進而遇到困惑時敢于傾訴,主動傾訴,給學生的負面情緒一個釋放的出口,進而起到及時調節學生身心的目的。
總而言之,對于高校體育教學來說,我們一方面要做好教學內容的合理規劃,讓學生有興趣學,有動力去學;另一方面則是豐富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新奇,從而產生主動參與的動力。通過體育教學達到幫助學生塑造健康體魄,調節心理的作用,為培養出身心俱佳的未來社會主義建設儲備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