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澤新
摘要:本文結合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實際,總結了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中運用的策略,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問題教學法
新課程改革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因此在高中語文小學教育教學中,教師需要摒棄傳統的“知識本位”思想,要通過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小說的興趣;要讓核心的主要問題把整個課堂教學串聯起來;要開展小組合作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等等。本文將結合具體的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提出適應現代教學要求的設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在學生認識和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國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分。在國內外,有很多科學家、專家、學者都認為人的興趣是多方面,教育需要建立在這一基礎之上,把激發與培養學生的多種興趣當成一個重要的教學任務來對待,以此來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能量。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教師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問題,進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他們分析小說文本語言的能力,提升他們對小說人物形象分析的水平,與此同時促使他們不斷發現更多新的問題。
如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為學生播放了電視劇《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在視聽兩個方面受到了刺激,有效調動了他們的多種感官,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來,在觀看視頻后他們對劇中人物間的關系有了些許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黛玉的姥姥是賈母,假如你是黛玉,此時的姥姥家在你的眼中是怎樣的呢?由于教師創設的視頻情境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情緒情感上做好了鋪墊,引導學生思考問題便水到渠成了。
二、讓核心的主問題串起整個課堂教學
在運用問題教學法開展小說教學時,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過多過細過散,導致學生學習時暈頭轉向,大大降低了教學的質量,不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使用問題教學法時,要注意設計一個核心的主要問題,讓這個問題來把整堂課串聯起來,即注重小說教學設計整體性。教師要根據小說的特點,從小說主體、文本中反復出現的關鍵詞句以及小說中的主要人物展開問題設計,這樣可以使小說教學更具有整體性。
如在教授《娜塔莎》這一課時,教師便從小說人物形象出發,圍繞“娜塔莎”展開了問題設計,如為了塑造了娜塔莎這個人物形象,小說中文使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從你印象最深刻的細節出發,請談一談娜塔莎的性格特點。在層層提問中,學生不斷深入文本,最終充分感受到了小說“貼著人物寫”的藝術特點。在小說教學設計中,教師要避免同一層次的問題來來回回地提問,這樣不利于學生向更深層次挖掘研究文本。如在教授《牲畜林》時,為了使問題具有層次性,教師在讓學生找到朱阿的六次射擊后,再分析六次射擊不同的特點,從而使學生由提取主要信息的層面轉變為充分挖掘小說內涵的層面,進而在不斷增加問題難度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中使用問題教學法,要圍繞文本的核心提出問題。與此同時又要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從而可以讓每個層次的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分析解決當中來,最終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
三、科學合理分組學習,提高探究能力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摒棄了“知識本位”的教育思想,堅持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中也要體現這一重要思想。如為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創設了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活動,讓學生們在合作探究中分享交流、合作探究,從而提高了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增強了他們合作的意識,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養。
如在教授《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一課時,教師為了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設計了這樣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別里科夫”是一個真實的人嗎?由于小組內學生對別里科夫具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學生覺得“別里科夫”只是一個杜撰出來而非真實存在的人物,有的學生則認為這個人就是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有的學生則認為小說中的“別里科夫”并非指這個人,而是指“別里科夫們”這一群人。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觀點搜集資料,在小組內交流,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通過分享交流集思廣益,最終達成一致認識。在合作探究中,學生們每個人都有所收獲,不但滿足了他們自我表達的心理需求,還使他們掌握了更為全面的知識。
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中的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總結了問題教學法在高中語文小說教學設計中應用的策略: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核心的主要問題串聯起整個課堂教學;科學合理分組學習,提高探究能力等方面,希望本文為相關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王彩彩.高中語文小說教學存在的問題與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