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梅
摘 要:其實關于遼寧省地方課程設置情況,可以說從遼寧省第八次課程改革實施以來,遼寧省在課程改革和課程建設情況都取得了實際成效,特別是像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認同。包括我們時代要求的教材體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育方式得到不斷的推廣,特別是我們遼寧省在地方課程的建設方面,可以說走在了全國的前列。2002年的時候,遼寧省就明確的出臺了地方課程實施方案,規定了遼寧省地方課程的內容和區域特色。那么隨著時代的發展包括國家的新要求我們地方課程內容承載了更多的功能,所以說又增加了許多內容,這些新內容可以說使我們地方課程的種類越來越多課時量也越來越多。
關鍵詞:地方課程? 點滴體會? 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是在2017年審定通過的為落實國家和省里對中小學開展生態文明、環境教育、科技創新教育等要求而設置的綜合性、實踐性的遼寧省義務教育地方課程教科書,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人與自然》這個這套教材的編寫人員組成,主要有從事環境教育與科技教育專業人士,環保廳 科學方面的專業人員,素質教育實踐基地的專業教師,科學課技術科的教師,中小學一線教師。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分兩大部分,環境保護,科技創新。這兩年來,在基層學校進行了試教和試教,學生反饋和教師反饋對這個內容表現了很高的興致。大部分老師都能上,上起來呢,學生和老師都能喜歡,這是源于這本書有很多吸引人的地方。
當前全國各地區及遼寧省內地方課程在實施中的教育研究普倍受忽視,調查發現,地方課程的授課方式還多局限于傳統的課堂教授模式。但是大部分學生更加喜歡實踐與活動一類的知行合一課程,喜歡參與、著手體驗式教學模式,通常對研究性教育興趣偏深。多數地區為了強化推進地方課程實施,在學習測試中會加入一定程度、一定比例地與地方課程相關內容。孩子們對地方課程學習中體現的課業評比方式有獨特的思想,建議考題是更加開放的、發散的;提出了建議,讓競賽、辯答等發散性考核方法。顯現出學生對地方課程的重視,實施過程和評價方法最好體現了靈活的原則。實施過程和評價方法的如果單一,那么會制約地方課程的發展,老師和學生們多數反映時間不足、課時不足,學生參與實地考察的教學設計在實施過程中很難實現。
一、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環境,維護自然平衡
古人老子有云:“世界至境是自然”。可見良好的生態自然環境自古至今都有著極為顯著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總理最早提出環境保護的意義所在,以及污染造成的危害,可謂極有先見之明。周恩來總理當時說,不能等待污染成災再去治理,更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治理,而是要綜合治理,變廢為寶。當前我國社會進入新時代,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總書記再次提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強調:“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他提出了“打贏藍天保衛戰” 、“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等重要戰略思想。可以說《人與自然》這本書在最正確也最及時的響應了國家保護環境的號召,灌輸孩子以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比如說從低年段到高年段,按照學生的成長規律,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從感知環境,親近環境,關愛環境,對環境認識。然后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填補了國家課程對于環境保護在某一些方面的空白。
書中有兩大部分,在環境保護部分,有啟迪園、智慧泉等內容。比如在《草地大家庭》一課。首先第一部分親近草原,讓學生有一個感官的認知,感情的過度。在這一部分里,有條件的,尤其是農村孩子可以帶學生進行戶外參觀學習。第二部分了解草原,這其中有一部分硬性知識,但是整個一本書,以及教學大綱里從沒有要求孩子死記硬背。這部分里學習草地的植物、動物。還有草地的種類、作用。第三部分現狀調查,調查我身邊的草地。在這部分是整節課的中心部分,學生可以在戶外調查研究,在尋覓中感受樂趣以及發現問題,并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發散思維。教師加以提示點播。第四部分愛護草地,這也是整節課的升華部分,學生可以發揮想象力,如何愛護草地保護草地,維護我們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比如設置警示牌、加強宣傳等。可以說整個一節課內容不多,也不難,但起到的教育意義卻不可小覷,不容忽視。從“知”到“行”,知與行結為一體,知行合一。改變自我,改變環境,服務于他人。
二、學探究,學創造,核心是要學創造性思維
創新精神是我國歷史自古以來優良文化傳統里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魯班雕木成凰,以及響徹中外的四大發明等,到了近代新中國成立以來,有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高鐵精神等等,這些都是創新精神在不同時代不同的彰顯和體現。我國最高領導人總書記也特別重視創新精神,他提出“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會落后”“我們要抓住可以創新的牛鼻子”等等。總書記也特別注重年輕人的創新,可以說,我們的總書記對我們中國青年一代,下一輩的成長注入了殷切希望。
《人與自然》這本書的第二組成部分,就是科技創新部分。在教材設計的過程當中,吸納了當前科技教育的先進思想和先進理念,比如說steam教育理念,這個是當前國內外比較時髦的一個教育思想,他是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綜合在一起的教育理念,包括社會上有很多機構都在搞steam這樣的教育,很多企業喜歡這個steam,因為按照這種思維方式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產品。
比如說有一節課堆雪人,如何把雪人堆得更高更漂亮,這就是結構的力量,還有提到的各種各樣的中國橋,有了這種意識孩子會對橋的結構,車子的結構,房子的結構,對各種各樣的結構做出評價,對于什么樣的東西穩定做出判斷,這些思想實際上是技術設計課程設計的一些理念。流程,我們每天都面對著流程,比如說上課搞教學設計是一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的優化就是教學流程的改進,低年級教材上有幾個例子,去銀行儲蓄有幾個個步驟,看病有哪些過程,再有制作東西一步一步也是流程的實現,如果流程設計的不好那就會效率低下,如果流程設計的科學合理那就提高你工作效率。還有系統和控制的思想,比如說有自行車為什么能騎走,汽車為什么開的快啊,因為有動力系統,轉向系統,安全系統,底盤系統,這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所以說通過具體的例子讓學生感受到設計的核心概念,我們所說的控制,其實最簡單開關的設計,比如說煙霧傳感器。
總之,《人與自然》這本教材貼近學生的真實生活與學習,貼近社會與經驗。以學生生活的課程內容來發散創新,把校內外,把課內外,以及把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知行合一,發揚創新設計精神,為新時代社會培養造就人才源泉。生活本身是多彩多姿的,所以我們要在盡力開拓學生視野的同時,讓他們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好,感受科技創新的力量,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只要這樣才能讓學生們更睿智的成長,更好的面對將來的挫折與困難。
參考文獻:
[1]李宏宇, 姜媛. 例談“人與自然”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整合[J]. 遼寧教育, 2018, 584(2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