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煥然
摘 要:毋庸置疑,在初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班級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而在班級管理中,最重要的無疑就是對學生的管理。因此,本文將談一談應該怎樣對初中階段的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
關鍵詞:初中生 學生管理 管理策略
顧名思義,學生管理主要就是指對學生的品德、言行、學習等各個方面的管理。不難理解,只有對學生實施有效與合理的管理,才能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而在初中階段,學生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已經步入了青春期,而這一時期的學生在身心發展中比較容易出現一些問題。因此,在初中教育教學當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制定更加具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并對每一項管理活動進行優化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管理活動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1.注重德育,提升修養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不難發現,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已經成為教育活動中最為重要的培養目標之一,所以在初中學生管理工作當中,教師也應對學生德育給予充分的重視。為此,教師應對德育的具體內容進行深入的研究,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針對性的教育,以此來促進初中德育質量的提升。
從學校德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德育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它主要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理想教育、勞動教育、自覺紀律教育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對本班學生進行德育時,我也會結合這幾個方面的內容制定具體的措施。如:為了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我會不定期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勞動,由于很多學生缺乏勞動意識,所以我通常會帶頭參加到勞動當中,而通過我的帶動,很多學生的勞動熱情也被充分調動起來了。當然,對于其他的德育內容,我也會根據其特點采用一些比較有針對性的教育策略。最終,通過德育活動的開展,有效促進了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
2.科學管理,優化班風
對于身心發展尚不成熟的學生來說,外部環境產生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學生管理工作當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這樣一來,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采用更加科學的班級管理方法,無論是重大班級事務,還是一些看似細微末節的事情上,教師都應該遵循科學管理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使班級的整體氛圍得到優化。
為了對本班的班級氛圍進行優化,我主要會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引導學生進行教室環境布置。班級環境可以直接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影響,所以我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布置良好的物質文化環境;第二,為學生提供較為自由的發展空間。青春期學生一個十分明顯的心理特點就是已經產生了較為明顯的獨立意識,所以為了避免使學生產生抵觸心理,我會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管理的空間;第三,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為此,我會對學生給予充分的尊重,并且會給學生講解一些與人相處的方法。最終,通過多種方式,逐漸使班級的氛圍得到了優化。
3.理解差異,分層管理
教師應該明白,在個體成長與發展的過程中,會逐漸在各個方面出現較為明顯的差異,而這種差異性在初中階段學生的身上尤為顯著。因此,在初中學生管理當中,教師也應充分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并以此為基礎實施有針對性的管理策略,只有這樣,才能使不同情況的學生均取得一定程度的發展。
如:學習管理是學生管理當中的重要內容,而從實際情況來看,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于是,在課堂教學中,我通常也會實施分層教學策略。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我通常會讓他們進行一些自主性的學習活動,并且會給他們布置一些拓展性的練習任務。而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我會從基礎性的概念引導學生進行逐步理解,在課后練習中也是以基礎訓練為主。最終,通過分層教學的方式,使學生的學習水平有了循序漸進的提升。
4.家校共育,強化效果
家庭教育同樣會對學生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如果家長不能掌握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很有可能對學校實施的學生管理策略產生阻礙作用。因此,教師應強化與家長之間的合作,以此來形成教育的合力,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管理的效果進一步得到強化。
如:在教育教學工作當中,我和其他教師十分重視和家長的合作共育,經常會通過各種途徑與家長進行溝通。在與家長的交流當中,我們主要探討的問題就是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為此,我們會不斷強化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并會給家長講解一些比較恰當的家庭教育方法。最終,通過家長的配合,使學校實施的學生管理策略得到了有效的執行。
總結來說,在初中教育當中,學生管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因此,教師應當對學生管理工作給予充分的重視,并利用更加恰當的方式對管理工作進行優化與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不斷促進學生管理水平的提高,從而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巖.基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下的初中班級管理藝術初探[J].速讀(上旬),2019,(3):228.
[2]王潔瑜.新時代下初中學生管理方法的轉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8,(3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