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學科作為一門復合學科,在課程開設上有其特殊性。旅游專業課程的開設應該注重反映旅游的文化性和旅游業的經濟性,兩者應相互平衡,不可偏頗。過多的開設經濟管理類課程喪失了旅游專業的特色,過多的開設人文類課程又不利于旅游專業學生的就業。旅游專業教學既需要開設文化性課程,也需要開設經濟管理類課程,兩類課程應相互平衡。
關鍵詞:高校;旅游;課程;建設
0 前言
1998年以前,旅游學被國家確定為經濟學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1998年以后,旅游學被確定為工商管理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這種把旅游學確定為經濟學或管理學學科的定位,把旅游學科推到了一個服務于國民經濟主戰場的地步,其實質是經濟增長功利思想對旅游學學科干涉的結果,這種定位一直在學者中存在著強烈的爭議。
1 我國大學本科旅游專業課程開設的現狀
旅游是新興學科。各個高校預見到了旅游作為新生事物的意義,紛紛開設旅游專業。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各個高校的旅游專業往往是在高校先前已存在的傳統專業里(比如歷史、地理、中文、外語專業等等)衍生獨立出來[3]。因為旅游專業誕生的專業基礎不同,各個高校在旅游的課程開設上的思路不盡相同,旅游專業的課程設置也不盡相同。不一而足的興辦基礎意味著旅游師資知識結構的不同,因此各個高校旅游專業在短期內開設的課程不可避免的具有不同的特色。
2 大學本科旅游專業課程開設宜堅持的原則
2.1鑒于旅游的文化性,注重人文類課程的比重
旅游活動的內涵即:離開自己的居住地前往異國他鄉進行游覽觀賞等休閑活動?,F代旅游活動是一種以不同地域間的人員流動為特征,涉及經濟和政治等許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旅游的性質是社會文化現象,不是經濟現象。旅游的存在是旅游業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在旅游專業課程開設上,應當堅持以旅游為重要的學習考察客體。旅游本質上是社會文化現象。因此在課程開設上應該注重人文類課程的比重。
2.2鑒于旅游業的經濟性,保持管理類課程的比重
旅游是文化現象,旅游業是經濟現象。旅游業以旅游的存在為前提,反之,現代旅游的開展或多或少依賴旅游業。兩者在概念上截然不同,但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上是彼此融合的。事實上,高校旅游專業的學習考察對象不可能孤立的考察旅游現象而無視旅游業的存在。因此,高校的旅游專業在課程開設上既有探討旅游現象的課程也有探討旅游業管理的課程。鑒于旅游業的經濟性,應該保持管理類課程的比重。
3 旅游專業必修課程開設的分析
必修課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必修課課程的設計是大學四年課程設計的首要環節,是專業選修課設計的基礎。在必修課的設計中,鑒于旅游的突出的實踐性,在課程設計中宜分別考慮理論性課程和實踐性課程的比重。
3.1課程建設要體現旅游的文化性
旅游的本質是其文化性,因此在專業課程上應設置文化類課程。比如中國文化概論、西方文化概論等等,并具體和旅游專業結合設置旅游文化學這門課程。中國文化概論和西方文化概論兩大課程講授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文化和文明知識。通過開設這兩門大課,使旅游專業學生獲得基本的文化知識,為后續旅游文化類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課程設置要體現旅游的實踐,要求了解旅游者在旅游中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從而將這些知識系統化。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接觸各種各樣的旅游資源。
3.2課程建設要體現旅游業的經濟性
旅游業的本質是其經濟性,因此在專業課程上應設置經濟類課程。比如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等等,并具體與旅游專業結合設置旅游經濟學這門課程。西方經濟學、管理學這兩門大課講授經濟學和管理的系統知識。通過開設這兩門大課,使旅游專業學生獲得基本的經濟管理知識,為后續旅游業管理類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課程設置要體現旅游業的實踐,要求了解從事旅游業管理需要什么樣的知識,從而將這些知識系統化。從事旅游業涉及到管理的知識和服務的知識。大學培養的旅游專業畢業生從事旅游業,以旅游業管理為主。因此,主要需要管理學知識。旅游業是內涵外延廣闊的行業。主要的是其三大支柱:飯店業、旅行社和旅游景點業。據此,分別開設飯店管理、旅行社和旅游景點管理兩門課程。
4 旅游專業選修課程開設分析
旅游專業開設的課程其既要滿足旅游實踐的要求也要滿足旅游業實踐的要求。
4.1旅游文化類選修課
旅游文化類選修課衍生于旅游專業必修課中的文化類課程,側重學習考察旅游的文化性,可以開設旅游美學、旅游文學、旅游心理等等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可進一步加強對旅游活動性質的認識,并陶冶自己的人文修養。
4.2旅游管理類選修課
旅游管理類選修課衍生于旅游專業必修課中的管理類課程,側重學習考察旅游業的經濟性,具體的可以分為兩個方向:飯店管理和旅行社與旅游景點管理。飯店管理是旅游業中最重要的領域,飯店管理方向可以開設餐飲管理、前廳與客房管理、飯店人力資源管理、飯店財務管理等等課程。
4.3旅游資源開發類選修課
旅游資源開發類選修課以良好的地理知識為基礎,側重旅游市場的開拓,可開設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旅游規劃、旅游景觀設計、旅游產品設計等等課程。學生在這些課程中可學習旅游規劃的知識,并鍛煉自己的旅游規劃能力。
5 結語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各個高校辦學思路的調整,專業課程的調整增刪在所難免。但是旅游專業課程的改變無非是堅持突顯旅游的文化性還是堅持突顯旅游業的經濟性兩種相對立的教學理念的博弈。
課程開設構思中堅持注重體現“旅游的人文性”和“旅游業的經濟性”并重的教學理念,是課程開設的首要基礎。
參考文獻
[1]謝彥君.旅游與接待業接待---兼論中國旅游學科的成熟度[J].旅游學刊,2003,(5):20-23.
[2]王昆欣.旅游學科“元研究”思考[J].旅游學刊,2003,(3):76-78.
[3]吳必虎.中國旅游專業教育發展報告[J].旅游 學刊,2005,S1:9-11.
作者簡介:
權小勇(1976-),男,山西臨汾人,碩士,浙江師范大學行知學院旅游專業講師,研究方向為酒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