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旭東 陳麒羽 蔣嘉慧

摘 要:教育通識化過程中的專業教育正在向多學科復合、穩基礎、普適性高的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大學生跨專業學習群體同樣在不斷壯大。本文聚焦于大學生群體跨專業學習能力的構建,通過對學習動機、教學模式、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環境因素等方面的分析。針對大學生跨專業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調動大學生對專業學習興趣、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合理定位自我、糾正學習態度等對策和建議。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開展廣泛的跨專業學術交流,為學生課程設置獨立的專業基礎知識,充分發揮跨專業背景的優勢。以期構建大學生跨專業學習能力提升系統。
關鍵詞:跨專業;本科生;自主學習
1 什么是跨專業學習
1.1研究背景
教育通識化過程中的專業教育正在向多學科復合、穩基礎、普適性高的人才培養方式轉變。。大學生跨專業學習群體同樣在不斷壯大。本項目聚焦于大學生群體跨專業學習能力的構建分析,通過情況摸底、具體分析、對策研究著力于相關問題分析解決。
目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新中國成立后建立起來的。其指導思想是科教興國,培養目標與生產部門直接對應,專業分工比較狹窄。這一特殊時期的訓練已逐漸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學生專業分工過多、知識結構過于單一,嚴重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知識創造、社會快速變化和市場經濟的需要。
1.2相關概念澄清
1.2.1跨專業
本研究中的交叉專業是指學生的本科學習階段跨越學習專業,而目前的專業不屬于同一一級學科。
2 本科生跨專業學習現狀的調查結果及分析
2.1調查結果
本研究對我校300名跨學科研究生進行了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64份,回收率88%。
具體的數據分析通過選取南京工業大學大一至大三學生為被試樣本,從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四個方面衡量學生的學習能力,然后比較學習效果,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在南京工業大學采集了300份原始數據,運用主成分分析、時間序列等方法進行數據分析,進而運用matlab進行編程,通過灰色關聯度進行相關性模型的分析。
2.2模型的建立
變量我們稱之為相關度。結合實際背景,有正面作用的我們叫做正相關,反之負相關;大于0.7稱之為強相關,小于0.3稱之為弱相關。
運用matlab編程得出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動機、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呈現正相關關系。
2.3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1、學習目的功利化
通過對本科生跨專業群體的抽樣調查,我們發現選擇跨專業的學生中過半數學生的學習目的取向體現了極強的功利性。他們的跨專業選擇大多是為了換一個較為熱門的專業以此作為將來步入職場的加分項。且他們對學術活動的取向也帶有明顯的的傾向。沒有獎項設置和證書很難激起他們的興趣。出現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學生的價值取向出現錯位。
2、學習態度的被動化
高等教育的普及與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前景,給本科生群體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然而不少選擇跨專業學習的學生將跨專業的成功入學看作跨專業的終點。產生學習態度被動化,具體表現在:具體表現為:許多學生都在進行職業化學習,心態淡薄,不尋求太多的理解;在對待學習任務時,很少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甚至有些學生在被動的條件下完成了學習任務。3、學習方法的單一化
3 外國的相關做法
德國比勒菲爾德大學的路德維希胡貝爾在《通識教育與跨專業學習》一文中通過對通識教育這一歷史的概念的闡述,重點是區分和分析通識教育的內涵,指出關鍵技能和學術工作能力是普通教育的核心,并注重培養學生兩種能力的相關條件。
如果要開設特殊課程,兩門課程的學分都將達到30%。在獲得關鍵技能方面,這種綜合辦法確實比提供簡單疊加的專門課程要好,但后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兩種方式相結合是必要的。
同時明確導向性知識的內容必不可少。而不是從短期利益出發,而是根據不同行業的需要來確定.
原則上,在所有本科專業設置中,應考慮關鍵技能和定向知識等因素。截至2004年,德國約有近七成本科專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重點技能和定向知識教育。明知有問題還在推廣的實踐項目和有限幾門疊加型課程,代之以傳授,關聯性知識的總體計劃,為培養富有反思精神的專業人才服務,從差異化出發,我們將整合各種因素,平衡培訓,根據不同專業設置特殊課程,并將兩者結合起來。但我們還沒有這樣的總體規劃。
然而外國的做法主要還是偏向于學科的重新設計,如果要在國內高校推廣太過大刀闊斧,非一日之功。
4 本科生跨專業學習狀況的改進措施
4.1調動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從教育心理學而言,興趣對人的實踐活動具有重大意義,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增加學習的動力。通過對大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對學習行為影響調查研究我們也可以發現學習的興趣越大,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越高,學習的效果也就更明顯。因此在大學生跨專業的學習調查中各大學在學生的本科期間可以多針對專業課程開展一些活動,例如講座,實習,調查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促進大學生在專業的學習研究領域激發出自己的學習興趣,提高自己對專業學習的熱愛。其次可以 適當建立學習科研競爭機制,像獎勵機制、評比活動,提高專業學術和科研氛圍的創造,使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得到熏陶,從而調動自身的學習興趣。同時加強大學生教育教學和科研的監控與管理,規范專業老師的責任和義務,保證專業老師對大學生的教學質量,以一種輕松的學習環境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認知水平。較高的學習認知水平可以有效的緩解大學生學習壓力,減少大學生學習的緊張和焦慮,從而進一步降低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程度,從而能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除此之外,還可以邀請一些之前的學姐學長針對本專業的學習就業情況進行分享和介紹,通過對自我的專業學習和工作經歷以及人生體驗,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就業充滿希望,也更加珍惜自我的專業學習,促進良好合理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的樹立。
4.2廣泛開展跨專業學術交流活動
跨專業大學生群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學習過程中應該學會用嶄新的思維方式去吸收新知識,進而形成自己的科學慣性思維。而對于跨學科的本科生而言,靠自己的努力是遠不夠的,還需要跨專業的指導老師及時的指導。在老師的科學嚴謹的教學下,培養跨專業本科生的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專業本科生要更加接觸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學科領域,促使自身的學習更加全面性。學校在這方面可以多開展拓寬本科生專業視野的活動,給有需求的學生以平臺學習和交流,如跨專業學術交流會、學科沙龍、座談會等。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激發他們的學術創造力,更能鍛煉他們在學術社交場合的口語表達能力和言行舉止。在學術氛圍濃厚的環境下,師生能夠平等自由、輕松地相互在熟悉的領域分享自己的見解,有助于提高跨專業本科生的內在學術涵養。
注:本研究為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果(項目編號:201810291106Y)
參考文獻
[1] [美]喬 伊斯(Joyce,B.)等.教學模式[M].荊建華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