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有德
摘 要: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數學教師重點關注的教學目標,并且,隨著年級的升高,數學知識的難度也隨之增長,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更大的難度。而在數學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畫圖,則對學生提升學習水平有著更大的幫助。在觀察過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應用畫圖教學的現狀后提出幾點應用策略,以期能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畫圖策略
引言:應用畫圖的方式開展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無疑是提升學生學習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是在當前時期,對于畫圖的應用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其原有的有效性。因此,教師要正視教學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合理應用畫圖開展數學教學,以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1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的現狀
在對當前時期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進行觀察后,發現在實際教學當中,畫圖的運用不是非常合理,這樣的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部分教師對于畫圖的有效作用不是十分明確。運用畫圖教學無疑會消耗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因此,部分教師會覺得這樣的方式效果不是十分有效,便選擇常規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從而忽視了畫圖教學的真正作用。并且,教師還會擔心學生是否能夠接受此種教學方式,從而在教學當中不愿意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來進行試驗。其二,運用畫圖的方式不合理。這樣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教師對于運用畫圖的正確方式還未能了解。盡管畫圖是一個有效的教學方式,但是還是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教學需求來進行設計的,否則極易出現消極效果。
2 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的策略
2.1采用畫圖設計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欲望
在實際教學當中,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實際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利用畫圖的方式來給學生設計出一個教學情境,以能通過將數學知識進行簡化,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欲望,達到更加理想的數學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圓環的面積”這部分的數學知識時,學生對于抽象的圓環知識很難進行順利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師便可以設計出趣味的畫圖情境來幫助學生進行學習。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在演算本上畫出一個圓環,并且利用已經學過的知識計算出圓環的周長以及面積。在學生完成這一步驟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在演算本上畫出另外一個圓環,并且,在學生畫完之后,對其進行觀察,思考出兩個圓環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畫圖,自主探究出兩個圓環之間的位置關系應該如何換算,又該套用哪些圖形來計算出圓環的面積。在此教學過程當中,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能更加清晰的掌握圓環面積的計算方式,并且,學生之間的差異性使得計算方式多種多樣,更利于學生產生獨有的數學思維。
2.2巧妙進行引導,結合實踐提升學生畫圖能力
在教學當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畫圖解題的能力,才能使得學生真正的學會解題,獲得更為有效的解題效果。在進行解題時,教師要合理的、一步一步的對學生進行引導,以能指導學生學會畫圖解題,提升畫圖解題能力,進而實現其學習水平得到提升。例如,解答習題:已知有一個周長為36m的長方形游泳池,游泳池的主人想要在為游泳池的長和寬各增加2m,求這個游泳池的面積增加了多少?在解答這道應用題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提煉出題目當中的關鍵因素,可以很清晰的發現游泳池的長+寬等于18m。隨之,教師引導學生將游泳池的諸多條件以畫圖的形式展現在紙板上,如下圖1所示。學生將B區域剪裁下來,移動至C區域的后半部分,可以清晰的給我們呈現出一個由ABC三個區域組成的游泳池,并且得出新游泳池的長度為18m,再加上2m則是20m,因此,在長和寬各添加了2m后,可以得出其面積為20X2=40m。利用此方式展開對習題的解答,能更加清晰的呈現出其中的各項條件,從而幫助學生更加順利的解答出題目。
2.3合理設計評價環節,增強學生畫圖技能
在小學高年級的數學課堂教學當中,評價環節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教學環節,并且,在該環節當中,教師不僅可以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情況,更可以合理的利用起來,來進行對學生畫圖技能的培養。例如,在學生解答圓柱與圓錐相關應用題時,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運用畫圖的方式自主進行解題。在學生解題之后,教師檢驗學生所創作的圖畫,并且仔細觀察其是否符合畫圖的標準。對于畫圖完成的較為準確的學生,教師要給予其相應的表揚,以能激勵其在今后的解題當中也能靈活運用畫圖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于畫圖過程存在著錯誤的學生,教師便可以對其進行糾正,以能達到更好的教學目的,幫助學生獲得更為準確的畫圖技能。
結語:小學高年級階段的數學教學需要教師付諸于更多的耐心,在教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幫助學生掌握到學習的技巧。畫圖作為有效的學習方式,需要教師更加積極的進行引導,以能促使學生在畫圖的幫助下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林松華.基于小學六年級數學課堂畫圖教學實施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01):107.
[2]王晶.對小學六年級數學課堂畫圖教學實施策略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