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禮 李季霞
摘 要:針對農村小學撤點并校后出現的教育資源配置問題、以“公平優先、關注效率”為本,從政策效益、師資分配機制、學校內部管理、課程建設及教育精準扶貧等方面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策略,以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保障社會公正。
關鍵詞:農村小學;撤點并校;資源配置;教育均衡
農村小學教育作為當地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城鎮化背景下,城鄉發展關系的驟變過程中,亟需農村小學教育對此作出回應。因此,在本世紀初各地級政府先后出臺了撤點并校政策。但在農村十多年的撤點并校進程中,受相關因素限制,并未對當下社會發展需要作出恰當回應,最終卻加深了農村小學教育水平與當下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這對農村弱勢學齡兒童及社會公正都是不利的。就此,將在“公平優先,關注效率”原則下,以倡導繼續優化農村小學投入為基礎,針對撤點并校后農村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困境的問題,提出了以促進教育資源配置最優化為核心的改進策略,以期為盡早實現教育均衡和社會公正打下堅實基礎。
1 提高農村政策系統運轉效益
自 2010 年以來,國家相繼出臺的相關公共政策較好地體現了“弱勢補償”原則,從宏觀看相關公共政策效益具有明顯的促進社會公正的效果。但是,在具體執行時,受地方政策系統不完善的影響,政策效益并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而還加劇了教育失衡,影響了社會公正。
1.1 科學制定農村小學調整細則。
撤點并校是我國政治系統在本世紀初期提出的一項主要涉及教育弱勢群體的公共政策,在落實時理應以“就近”為首要原則,如此方能真正因地制宜發展教育,實現社會公正。為防止農村地方政府受經濟價值取向驅使盲目追求經濟效益,農村政府的上級政府即省級政府在指導農村政府調整學校布局時,理應清晰界定何為“就近”等細則。所以,在農村經濟落后的大背景下,當地小學校點布局應取“N公里服務半徑內”為剛性調整原則(N值根據各地方農村實際情況制定)。如此,方能從真正保障當地小學生“就近”入學,促進教育教育均衡,提升撤點并校政策的社會正效益。
1.2 完善農村教育政策監督系統。
在“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下,建立“隨督隨匯報”機制,即當地教育督導在履行職責后,應在一定工作日內將督導結果反饋給督導機構,并及時通過社交媒體向公眾公布督導結果,以此來強化農村教育督導自身責任意識,督促其認真履行職責。綜上,針對農村教育政策系統出現的問題,探討相應策略,以期在城鎮化背景下,通過政策工具來推動農村繼續科學撤點并校,破解撤點并校后農村小學生上學“累”、“險”等問題,提升農村教育政策系統運轉效益,為教育均衡和社會公正打下堅實基礎。
2 完善農村小學教師分配機制
針對撤點并校后,部分地區農村小學出現教師數量與學生數量配置失衡問題。建議農村小學“以課定師”原則來優化教師配置數量,將校內富余教師分流至當地教師緊缺的小學,以此來提升教育資源配置效率,促進教育均衡。同時,因撤點并校后農村小學班額大都在標準范圍內,“以課定師”不但不會浪費教師資源,而且會從源頭上壓縮學校教務安排者“可操作”空間。這將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當農村小學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提升農村當地小學教育質量。
3 加強農村小學學校管理
促進農村教育均衡發展,提高農村小學的內部管理績效是核心。對此,建議選用“關鍵績效指標”方法來全面提升農村小學內部管理績效。既通過對組織及個體關鍵績效指標的設立,在層層分解量化的基礎上,建立績效體系,從而獲得個體對組織所做貢獻的評價依據,實現對組織重點活動及其核心效果的直接控制和衡量。當地教育督導機構或教育行政機構可根據此體系對農村小學實行“以分評校”管理機制。“剛性、針對性強”的學校管理,將極大地改善農村小學內部管理較為突出的問題,進而提升學校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維護社會教育公正。
4 推動農村小學地方課程鄉土化
農村社會文化是當地居民自我認同的基礎,這一基礎的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教育作為文化延續和更新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而且也是普及文化最重要的手段。而農村小學作為農村教育的最大載體,它與當地社會文化的聯系最為密切,推動農村小學地方課程鄉土化也就成了縫補農村嚴重破裂的社會文化網絡的最佳措施。對此,建議推行以下幾點策略來推動農村小學地方課程鄉土化:第一,地方政府組織當地教育局、檔案管理局等各種相關組織及群體編纂以當地習俗、資源等地方特色為主的鄉土教材素材;第二,農村小學需以國家統一教程為主,并以鄉土教材為為輔的地方課程;第三,農村小學隔級開設以鄉土教材為輔助的地方課程進行授課。如此,方能在城鎮化背景下,最大程度地縫補農村嚴重破裂的社會文化網絡,為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舔磚加瓦。
5 構建分等級的農村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機制
2013 年 12 月國家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政策全面、系統地提出了六項改革措施和十項重點工作,為破解我國“貧困”問題提供了戰略決策和實踐指導,所以教育也就成了最根本的精準扶貧方式。要通過教育來根除貧困,破除固化的社會紅利。但由于農村整體貧困問題突出,且域內貧困差距更為明顯。而現有的農村義務教育精準扶貧從國家層面來看“補償性”較為明顯,而從農村內部來看教育精準扶貧具有明顯的“廣平”特性,缺乏“補償性”。這也就意味在農村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精準性”仍有不足。對此,農村政府在實施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時,建議通過對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省農村扶貧標準的農村居民戶構建分等級的扶貧機制。根據各地方實際經濟水平,進行實地調研,制定精準扶貧機制對農村貧困家庭進行全面、深入的“兜底”扶貧產生較強正效益。
6 總結
本文在對農村小學教育資源配置困境已明了的情況下,在“公平優先,關注效率”原則指引下,以倡導繼續加大對農村小學教育的總投入為基礎,主要從政策科學、績效管理等角度對農村小學的教師數量配置、學校管理、地方課程及當地政策系統、義務教育精準扶貧機制提出了修正意見,以提高農村小學教育質量,為農村學齡兒童帶去一片藍天,進而推動教育均衡和保障社會公正。
參考文獻:
[1] 褚宏啟,楊海燕.教育公平的原則及其政策含義[J].教育研究,2008(1) :10.
[2] 梁鶴,祁占勇 . 農村地區撤點并校政策的價值訴求及其現實選擇 [J]. 現代教育管理,2014(11):88-91.
[3] 楊蘭,張業強.“后撤點并校”時代小規模學校的復興[J].教育發展研究,2014(6):68-72.
[4] 姚永強.關于基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理論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137.、
[5] 陶紅,楊東平.我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政策公平性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3A):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