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玫
摘 要:盲童,顧名思義,就是患有視覺障礙的學生,而這部分學生由于無法視物而變得更加敏感、脆弱,但是他們內心深處卻有驚人的爆發力。因此,盲校音樂教師要尊重盲童的成長特點,結合盲童的認知規律去組織音樂教學活動,以便切實優化盲童的音樂感受與音樂表現。本文將從借助必要的觸碰體驗去解析歌曲內容、借助盲文樂譜引導盲童展開音樂探究、借助生活經驗引導盲童展開音樂審美三個角度來分析作為教師應該如何針對盲童展開有效的音樂教學。
關鍵詞:小學音樂、盲童、教學分析
目前,我國教育部大力推進了義務教育的協調發展,而盲童雖然身患殘疾,但是卻依然享有正常的音樂學習權利,并不能將其排除在外。而且,盲童只是視覺器官受損,并不影響聽覺器官的健康發展,甚至大多數盲童由于必須要依賴除視覺器官之外的感官能力去獲取知識,使得他們的聽覺反應要比正常人更加敏感,很適合學習音樂。因此,音樂教師要積極發揮本學科在啟智、德育、審美等發面的多重作用,根據盲童的認知特點去引導盲童展開音樂學習,以便切實優化盲童的認知體驗,進一步優化盲童的聽覺感受能力與藝術審美能力。
一、借助必要的觸碰體驗去解析歌曲內容
有部分盲童天生便患有視覺障礙,也有部分盲童是由于后期事故而無法視物,而經過努力與適應,這些孩子都養成了憑借其他感官能力去辨別事物的習慣,而觸感,則是十分重要的一種認知來源。當孩子們觸碰到不同的事物時,他們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感受,比如有的盲童很喜歡撫摸有溫度的小動物、有的盲童很喜歡觸碰冰冰涼涼的水、有的盲童則享受微風拂過手指的真實觸感,等等。這些觸感都可以幫助盲童理解音樂作品,所以作為教師要引導盲童積極觸摸各類實物,由此解讀歌曲內容。
就如在《大雨和小雨》一課教學中,我就利用自來水模擬了大雨與小雨兩種天氣情況,鼓勵盲童伸出雙手去接觸雨滴,希望盲童可以結合自己的聽覺感受與觸感去分析大雨與小雨的特質。比如,有的盲童說到,小雨十分溫柔,砸在手心里十分舒服,但是大雨卻十分粗暴,給自己帶來了些許疼痛與沉重之感。有的盲童則表示自己更喜歡大雨,因為大雨足夠熱烈、奔放,毫無顧忌地宣泄。面對盲童的多元觸感,我會一直耐心傾聽他們的真實表達,結合盲童的真實體驗引入《大雨和小雨》這一首歌曲的學唱教學,為盲童解釋這首歌曲的歌詞內容,方便盲童識記歌詞,把握歌曲的旋律節奏特點。如此一來,盲童則可快速背誦歌詞信息。
二、借助盲文樂譜引導盲童展開音樂探究
目前,由于我國教育部越來越重視特殊學生的教育問題,也號召一些具備特殊教育能力的教師積極發揮自己的教學指導作用,所以也針對各個階段的學科教育需求開發了特殊的課程資源,而盲文樂譜則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教學資源。對此,盲校音樂教師要積極利用盲文樂譜來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切實解決盲童無法視物的遺憾與不足,促使盲童積極展開自主學習。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我會有意識地整理盲文樂譜,以此代替常規的音樂教材,引導盲童學習盲文、識讀盲文樂譜,由此豐富盲童的音樂學習途徑。這就可以切實解決盲童的認知障礙,真正解放盲童。比如,在《小毛爐爬山坡》歌曲教學中,我就積極利用尋找了盲文樂譜與盲文歌詞,希望本班盲童借助這一學習工具去了解本首歌曲的旋律、歌詞,促使盲童積極利用自己的音樂學習經驗去演唱《小毛爐爬山坡》,然后再根據盲童的演唱問題進行了針對性地輔導與修正,切實提高了音樂教學效率。
三、借助生活經驗引導盲童展開音樂審美
由于盲童自小便知自己與其他孩子都不一樣,所以他們相對來說也會對外界的人、事、物更加關注,不自覺地將自己特殊的人生經歷去融入到音樂理解活動之中,所以也會產生不同的音樂感悟。針對這一特點,盲校音樂教師要尊重盲童的獨特音樂感受,鼓勵盲童代入自己的人生體驗與情感體會,以便促使盲童實現個性化音樂理解,切實保障盲童在音樂欣賞與藝術體驗中的自主性。
就如在《鮮花愛雨露》一課教學中,我就及時準備了鮮花,引導盲童觸摸花朵、聞花香,使其自主表達自己對鮮花的感受。大多數盲童都說出鮮花很香、順滑等觸感,而我借此告訴盲童,他們便是祖國的花朵,而教師則是雨露,負責滋潤鮮花、保護鮮花健康成長。接下來,我就讓盲童們分享自己與教師相處的真實經歷,而且大多數盲童都心懷感激地分享了某位教師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呵護,激動地表達了自己對教師的感恩之情。借此,盲童則可進一步體會學生、教師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能將這種感情代入到《鮮花愛雨露》歌曲的音樂欣賞活動之中,切身體會學生對教師的崇敬與感激之情。
總而言之,面對盲童這一特殊的受教群體,盲校音樂教師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尊重盲童的自尊、學習需求,確保盲童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學習優化自己的心智發育,促使盲童實現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飛.有感于小學特殊教育之培智音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06):33.
[2]馮文娟.小學音樂有效性教學策略研究[J].學周刊,2018(35):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