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愛玲
摘 要:本文主要探究了當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針對具體的問題給出了優化學習方案,即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利用信息技術教學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房展,推動初中教學模式多元化的發展,并達到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中全面應用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入的影響。尤其是在創新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方法的靈活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深入研究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十分必要,不僅可以提高初中生應用信息技術學習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小學生團結協作等多種能力。本文研究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策略,是對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發展,更是對初中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的嘗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初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滿足了初中生小組合作學習的需要。
一、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傳統教學思維對信息技術的重視程度不高
受到素質教育以往成績為主思想的影響,初中大多以提高學生的成績為主,對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和學習重視程度不高。且部分初中學校為學生提供的信息技術教學場所和設備不足,是當前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發展速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伴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接觸到信息技術產品,但針對系統的信息技術產品的應用和使用方法了解并不多。且家長以及初中學校對初中生的網絡安全意識建設認知不足,必然造成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發展受阻。
(二)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人才不足
由于初中學校對信息技術課程發展的認知水平不高,導致信息技術專業教師人才儲備不充足,無法滿足初中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需要。另外,初中學校通常選擇以其他學科教師來補充信息技術課程教師的空缺,在沒有經過專業的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上,使得信息技術課程開展的系統性低,初中生對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培養初中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創造力的發展。
二、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
(一)選定教學目標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首先選定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如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學習課程中,信息技術教師利用自媒體軟件將網站、模塊等信息嵌入到動畫中,以風趣幽默形象的圖片展示模塊的功能,讓初中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初中信息技術教學內容。初中生在小組中討論網站中的模塊以及要素信息,將各自的理解落實到紙上,并最終匯集成小組學習答案。
(二)依據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有效分組
初中生由于個性差異性較大,信息技術教師要善于依據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征構建有效的小組,通過性格互補、優勢互補的方式對小組內同學合作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如在制作“網站”的過程中,部分實踐能力強和思維靈活的同學與學習成績好但實踐能力弱的同學分成一組,小組內同學可以取長補短,成績好的同學理論知識扎實,能夠為實踐能力強的同學提供理論支撐。反之,為其提供實踐經驗指導。在制作“英語交流網站”app頁面的過程中,理論知識強的通過指導實踐操作的同學對登錄頁面進行系統設置,并融入自身個性化的登錄頁面特征,吸引眼球,突出“英語交流網站”app頁面的個性化特征。
(三)構建小組合作學習反饋機制
通過構建小組合作學習反饋機制,對小組內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情況進行教師評價、學生互評,教師與學生之間互評,及時的反應小組學習中的不足之處。一方面,鍛煉了初中生的自我反省能力,自我糾正學習中的不足之處,并培養優勢互補和團結協作的思維意識。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反饋機制,信息技術教師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速度以及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和運用能力等,有助于教師進一步制定信息技術教學計劃,提高教學效果。在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重要地位的基礎上,達到全面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目的。
三、結論
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中,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發展需要將抽象內容轉化為相對比較形象的圖片、畫面,并增強小組內初中生的討論學習主動意識,能夠主動的參與到信息技術課程學習中,增加對信息技術知識的了解。同時,信息技術教師在小組合作教學中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讓初中生感受到不一樣的教學氛圍,且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可以全面的塑造個人的學習個性,打造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優秀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調動初中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繼而使得初中信息就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初中信息技術教學是一個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過程,隨著信息技術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應用效果。這就對小組合作學習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同時也刺激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創新發展與應用,使得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更加成熟,能夠被更多的學科教學所認可,被廣泛的應用到英語、數學課程教學中。
參考文獻:
[1]李志朋,馬云霞.淺談高效小組合作學習的特征與策略[J].讀書文摘. 2014(20)
[2]謝本兵.合作方能進取——淺談高中學生數學小組合作學習[J]. ? 數學學習與研究. 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