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具備個體主義觀的一些部門法(如民法)相比,具備整體主義觀的經濟法在具體分析上也有很大的差別。具體體現在經濟法當中,對于本身法律體系的具體上的價值確定、方法的調整以及整個體系的構成,都與整體主義觀相關聯。此中,社會整體的利益觀作為整體主義觀的主要側重點,更加值得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整體主義觀;經濟法;當代價值;內涵表現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不斷發展,市場經濟的飛速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當前環境下,我們國家社會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人民對生活水平的更高要求與市場經濟發展上的不夠協調的矛盾。市場經濟的不協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地區發展問的不協調,二是城鄉發展問的不協調,三是群體發展問的不協調。在我國的社會主義新時期,既應當穩步快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時也應當平衡市場經濟發展狀況,為社會建設的和諧問題提供有效支撐。經濟法當中所包含的整體主義觀,對應著協調市場經濟平衡發展,維持社會和諧的原則與思想。本文將對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具有何種內涵和表現進行簡要敘述,同時分析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的構成及其方法應用,并簡要提出對應的現實啟示。
一、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的內涵以及表現
經濟法是指在市場經濟關系當中,出于國家干預的需要而所組成的法律體系,也可以認為是從國家層面進行調整和干預的法律體系的總稱。經濟法出現的客觀原因是市場經濟自我調節的失靈以及政府管理的不協調。在此情況下,經濟法對從國家層面對市場經濟失靈情況下做出調節的權利進行近一步的明確。從很大程度上講,經濟法的性質并非限權,而是授權。同時,這也確立了國家對市場經濟的恰當干預為經濟法的基本出發點。
在方法論當中,整體主義觀與個體主義觀存在對立區別。在整體主義觀當中,社會個體被包含在社會整體之中:在個體主義觀當中,認為社會經濟的本質是個體的經濟發展。因此,其本質上的區別可以理解成在對社會以及社會關系的認知和理解的過程當中,出發點應當是個體的人還是社會整體。二者表現在需要對社會矛盾進行解決時,對象選取應當是整體還是個體,在確定如何取舍利益時,應當側重于社會整體的利益還是個體本身的利益。
在經濟法當中,通常是以整體主義觀為基礎的,這與經濟法的調整對象關系密切。在經濟法當中,其調整對象時整體社會經濟,它是表征為社會的全局性以及公共性的法律聯系。其價值的甄別與取舍,通常的立足點是社會本位,社會經濟當中的公共利益是經濟法的基本追求。
二、經濟法中整體主義觀的組成
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作為其與其他法律相比的特有屬性,確立了整體主義觀在經濟法當中的地位。具體上,經濟法當中的整體主義觀的組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調整對象以及方法
整體主義觀在調整對象以及方法方面的體現,主要是其調整對象范圍的整體性。也就是說,不能夠以單純的經濟法律的關系作為經濟法對應的調整對象。具體上,經濟法所對應的調整對象應當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宏觀經濟調節,二是市場主體調節,三是社會分配調節,四是市場秩序調節。經濟法與民法相比,對于經濟關系的調節存在一定差別。經濟法對于社會經濟關系調節既具有對應的權利從屬性,也具有相關的社會的全局性以及公共性。經濟法要求從總體上對社會上的公共利益進行考量和平衡。在平衡過程當中,對各部分主體的權利做出明確和劃分,各部分主體之問的權利存在一定的從屬關系。經濟法通過對政府相對應于市場經濟的管理權利的明確,對經營者、生產者、消費者進行明確的權利劃分。在經濟法的法律關系中,牽涉主體往往較多,多數情況會參照整個社會市場環境進行討論。鑒于此,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往往是宏觀的和較為籠統的。
同時,經濟法的整體主義觀也體現在其整體調整的方法上。各社會主體之問存在客觀聯系,使得其相互關聯和牽制,也導致社會整體上組成的錯中復雜。在經濟法對整個市場經濟的調整當中,既要細致地照顧到各個個體之問的利益,也應當統籌兼顧,對整體布局做出調整和規劃。這既是對整體利益的法律維護,也是對各部分個體問利益的均衡。
(二)法律體系
經濟法涉及的社會個體的多樣性以及其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經濟法法律體系應當具有整體性的統一法律體系。通常認為經濟法的法律體系應當有四個組成部分,具體如下。一是市場秩序法,這類經濟法通過對市場經濟秩序的維護以保證其競爭、統一、有序、開放,如《反壟斷法》等。二是市場主體法,這類經濟法以國家社會的公共利益為基本參照,對市場經濟當中的某些行為與主體進行規劃和規范,起到約束與調整的作用。如《合伙企業法》以及《公司法》等。三是宏觀調控法,這類經濟法通過調控整體上的市場經濟的供求關系,保障同名經濟發展發展的穩定。如《企業所得稅法》等。四是經濟監管法,這類經濟法主要對整體經濟安全進行把控,保障市場經濟發展平穩有序,規避可能的經濟風險。如《證券法》以及《保險法》等。
(三)立法宗旨
經濟法當中的整體主義觀,以社會的整體利益為核心,主要為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促進我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法的立法宗旨由基本立法需要以及相應的社會歷史所決定。19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立法的基本導向開始側重于社會整體的利益,國家開始執行為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在此情況下,經濟法立法必然以社會為本位,將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宗旨。同時,由于經濟法的產生需要,也應當堅持社會本位的原則。經濟法作用于市場經濟自身調節無法保持平衡之時,在市場經濟失靈的情況下做出及時的調控,以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
三、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的當代價值
(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差距主要來源于農村與城市的發展不均衡。近年來,我國出臺了多項鄉村振興的政策也是為縮小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提高農村的經濟發展能力,加快農村的現代化進程。城鄉差異的縮減首先應當從人人手,應當均等農村與城市的教育資源差異,平衡農村與城市的醫療保障水平,均衡農村與城市的就業機會。經濟法當中對于鄉村振興方面的法律規定,能夠改善農村的發展環境,為農村發展應如社會資本,幫助農村快速縮短與城市的經濟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二)促進區域協調化發展
區域的經濟發展的差異主要是由于地域民俗、地理位置、周邊環境的影響而造成的。市場經濟發展不均衡的主要表征之一就是區域的經濟發展之問的差異。對區域進行協調化發展的法律明確和維護,也是經濟法當中整體主義觀的價值體現。從圉家層面來說,應當出臺一系列相關的區域發展、區域協調的經濟法,對區域協調化發展形成良好促進,保證區域協調化發展的法治、規范、制度。同時,應當做到對于經濟發展不夠發達區域的扶持和維護。國家通過扶貧以及對應的財稅調節均衡區域投資,促進區域的協調化發展。通過對整體產業體系以及產品結構的調整,幫助部分區域增加經濟收入,縮小區域差異。
四、結語
經濟法當中的整體主義觀既是出于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考量,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穩定基礎。它既從大局上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行考量,也細致到每一個公民的幸福生活。對干城鄉一體化的促進以及區域協調化的維護正是其價值所在。經濟發展決定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為我同的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相信在經濟法的不斷完善和進步的過程當中,經濟法中的整體主義觀能夠體現更高價值,發揮更大作用。
參考文獻:
[1]錢雪蓮.論經濟法的社會整體利益觀[J].經濟學家.2000(1):76-79
[2]萬江.論經濟法的社會整體利益觀:兼論經濟法的運行機制[D].武漢:武漢大學,2005
[3]張克.收入分配改革的法律思考[J].檢察風云.2013(4):17-18.
作者簡介:
馬楠,中共法庫縣委黨校,遼寧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