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祥勇
【摘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結合新課程標準對當前的教學進行優化,改變以往的教學理念與方式,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就是改變當前教學困境的有效途徑,對提升高中生歷史綜合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就簡要探析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希望可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實踐帶來一些啟發。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理念 高中歷史 應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16-084-01
0
高中歷史教學的“生活化”理念,即就是教師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身心特點,將與歷史知識有關的生活內涵素材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旨在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的教育觀念,讓高中歷史教學可以實現持續發展。
一、高中歷史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融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所學的內容,提高學習的效率。在素質教育實施的背景下,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培養,在教學中體現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由過去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而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就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同時,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大多數知識內容都需要學生去死記硬背,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很多學生會失去歷史學習的興趣,而生活化的高中歷史教學,則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下有效學習歷史知識,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二、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1.導入形式的生活化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課前導入的有效性,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在導入環節中被充分調動起來,使其快速進入學習的狀態。而將生活化教學理論融入高中歷史課堂的導入環節,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的內容,在課前搜集相關的素材,合理設計導入的方式。例如,在學習關于《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時,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以學生比較喜歡的形式展示相關的教學素材,展示的方式可以是視頻、文字與圖片結合等,通過這種方式來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的求知欲得到激發,接著就是就可以讓學生去探討我國當前的主流思想,促使學生可以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之中。
2.教學手段的生活化
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過程中,教學手段的生活化是其中重要的應用途徑。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課前要求學生的預習,課堂上講授知識,課后練習,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興趣就會受到消磨,影響到學習的效率。因此,教師要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手段來改變這種現狀,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可以在高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歷史綜合素養。例如,在學習《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這一課時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讓學生去觀看相關的紀錄片,并且將圓明園內的建筑、藝術品以圖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引導學生去體會八國聯軍在中國所犯下的罪行,在這樣的學習模式下,學生對于本節課時的內容記憶更加深刻,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對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有著積極影響。
3.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在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生活化來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效理解與掌握高中歷史知識中的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在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很多教師都是照本宣科,學生的學習就像聽經文一樣,這樣的課堂教學很難得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就需要將生活化教學理念應用于高中歷史教學之中,盡量采取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去理解與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羅馬人的法律》這一課時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去編排一些相關的情景劇,讓學生在演繹的過程中去感受萬民法與公民法的區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習的有效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不僅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能夠將一些晦澀難懂的知識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語言和方式來呈現出來,幫助學生去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因此,教師應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重視生活化教學理論的應用,在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先正確理解生活化教學理論的內涵,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的內容來合理選擇生活化素材,這樣才可以確保教學的有序進行,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
[ 參 考 文 獻 ]
[1]樊磊.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才智, 2015(5).
[2]胡麗云. 試析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高考, 2016(9).
[3]童樂敏. 生活化教學理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新課程(下), 2015(9):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