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芳
摘 要: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塑造的關鍵時期,此時針對學生開展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由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能夠獲得成長,在道德意識上獲得提升,因此,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是可行的。本文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入手,主要從“營造生活化學習氛圍”“提供生活化教學素材”“開展生活化實踐互動”三個方面談論了生活化教學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學策略
在現階段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著學生對學習內容不感興趣,無法參與教師準備的教學環節,不能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等問題。這主要是由于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過程中感受不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不大的教學內容很難引起學生的參與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完成生活實際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化的學習環境,保證學生能夠利用自身的已有知識和經驗來進行課堂內容的學習,同時利用生活化實踐活動的開展來增強學生的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將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中。
一、營造生活化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
教學內容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要想促進課堂教學與生活進行融合,教師必須從教學內容的生活化設計入手,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在充滿生活化氣息課堂中進行學習。教師需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分析,并依據學生的基本學習能力來進行課堂教學的設計,保證課堂氛圍是充滿生活化元素的,是舒適的,學生能夠進行主動學習的。
例如,在學習“和朋友在一起”時,具體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認識到友誼的珍貴,并引導學生在課上探尋友誼的真諦。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自己的“朋友圈”來發表意見,包括自己最喜歡的朋友身上的特點,不同的朋友之間相處有什么不同等,主要是引導學生談論自己與朋友之間的趣事,增強學生對于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的理解。同時,結合學生在友誼路上的探索和發現來進行本節課的具體授課,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已經完全被調動,能夠在充滿生活化氛圍的環境下跟隨著教師的引導進行具體問題的分析,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二、提供生活化教學素材,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
生活化的素材的呈現可以將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之間建構起直接的聯系,有助于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所學知識對于自己實際生活的幫助,并從實際應用的角度來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同時,教師應關注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感受,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表達和自我展示,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和不足,并不斷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保證學生在生活化課堂中的學習是有效的。
例如,在學習“情緒的管理”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事情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將生活化元素和素材體現在教學中。比如,男子因為堵車而下車打人的事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闡述在看到此類新聞時的看法。有學生說道:“堵車是十分常見的事,但由于個別人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出現的罵人、打人等行為均是不正確的。”這說明學生能夠意識到情緒為生活帶來的影響,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入情緒的調節這一概念。
三、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知識的應用能力
道德與法治的學習離不開實踐,而同時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的也是提高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思想道德水平與意識,引導學生能夠以更加全面的角度看待事件,增強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開展生活化實踐活動有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同時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的滲透,有利于學生的迅速吸收和理解,促進學生靈活地應用知識。
例如,在學完“走進法治天地”這一單元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上利用教材來進行調查問卷的填寫,主要由學生來填寫考查有關法律的信息的調查問卷的框架。隨后,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確立小組內最終的問卷形式,其中涉及學生本單元學習的主要內容和有關法律的小知識。再次,學生在學校門口依據調查問卷來采訪路人,了解路人對于我們身邊的法律知識知多少,同時小組的記錄員做好記錄,并由專門負責向路人解釋的人員來進行問題和答案的解析。最后,教師和學生針對此次的實踐活動作總結,主要是引導學生表達此次活動開展后對于自己的提升和幫助,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總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要想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將所學知識從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得到體現,教師必須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模式。在生活化教學的視角下,教師應該做好教材的分析工作,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為學生營造生活化的學習氛圍,并促進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尊重學生主觀感受的基礎上開展具體的實踐活動,切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意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明亮. 生活化教學法引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理論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46):50.
[2]連常生.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生活化教學的探索與實踐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