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小學中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面對內容增多,難度升級的知識又有些摸不著頭緒,表現在語文學科也是這樣,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問題;對策
前言: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遇到問題是在所難免的,只有發現問題才能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效果就是在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得以提升。
一、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問題
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還是在采用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模式,學生不參與不主動,被動地被老師牽著鼻子走,漸漸地失去獨立思考和理解的能力,對語文學習的興致不高,參與感不強。另外,很多教師的語文教學與生活相割裂,聯系不夠緊密,學生只是把語文看做只存在于語文課上的東西,當做是一項任務去完成。沒有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知識,也沒有通過生活促進知識的豐富,以及寫作能力的提高。
二、小學中段語文教學的對策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強大的內驅力,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之中,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也將得以更加順利地進行。“磨刀不誤砍柴工”,對于提高教學效率而言,成功激趣就是一把利刃。將教學內容以生動形象的方式進行轉換,幫助學生進行理解,降低難度,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才能讓學生體驗到學語文是有意思的;在此基礎之上循序漸進,設立一些小目標,每當完成后就會得到相應的獎勵,讓學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給學生帶來一種新鮮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授《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節課時,考慮到教學內容與學生有一定距離,理解起來存在難度,我就事先搜集了大量資料,將西沙群島的照片呈現在大屏幕上。課堂上,我轉換了自己的角色,搖身一變為“導游”,帶領孩子們進行了西沙群島一日游,隨著鏡頭的推進,我為他們介紹著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豐富資源......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有的還發出陣陣驚嘆。這樣先入為主,學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去學習課文就不會很難了。
2、凸顯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老師講得再多,學生接收效果不好,也會導致效率低下,做無用功。只有勇于突破既成的教學模式,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學到東西。首先,教師自身要轉變觀念,提高認識,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一個引導者,絕非課堂的主體;其次,在教學設計中,為學生分配更多的時間進行朗讀、討論、表演等,不要為了趕教學進度而快進或忽略。
例如,在講授《小英雄雨來》這節課之前,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小英雄雨來的英雄氣概,不流于表面,我布置他們進行自主預習,通過查閱資料、詢問家長、上網搜索等方式了解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課堂上進行交流分享。四年級的學生具備查閱資料的能力,并且通過這一過程能夠加深印象,將文章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去發展和觀照。
3、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語文學科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因此教學與生活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關系,要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減輕學生的畏難心理。首先,教師要立足學情,對小學中段的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興趣愛好傾向、生活閱歷等情況做到充分了解,心中有數,這樣才知道他們會對什么話題更加感興趣,他們對生活的體驗到了什么程度;其次,經營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曾經的“嚴師出高徒”并不適用于大多數孩子,更不適用于小學中段的孩子。他們畢竟年齡還小,更喜歡具有親和力的老師,更會因為喜歡老師而更加喜歡老師所教授的學科,更容易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個體,堅信師生平等,將心比心,師生相處之道如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都是相互的。
例如,在講授《幸福是什么》這節課時,我從題目入手,先問了問孩子們幸福是什么?然后拋磚引玉,結合生活實際說了說我眼中的幸福是家人平安健康,無病無災,學生能夠在我的陪伴下快樂成長,學有所成。經過我的啟發引導,學生稍加思索,紛紛對于幸福的定義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學生學會了暢所欲言,相信他們也會意識到學語文并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項基本技能。
結束語:總而言之,小學中段算是一個瓶頸期,固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只要我們不退縮,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就一定能夠平穩度過,構建高效又精彩的小學語文課堂,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明利. 淺析小學中段語文如何扎實有效地進行段的教學[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7,(23):129.
[2]蔣文才. 小學語文中段時期學習困難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 新課程·上旬,2016,(5):177.
[3]鄭芳. 語文小報在優化小學中段語文作業設計中的應用[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5,(8):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