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偉
摘要:立德樹人的提出,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開展中承擔育人重任,將學生培養為熱愛社會主義、有社會責任感、既能繼承傳統美德又能服從現代社會公共道德的人。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基礎學科,其同樣需要在教學活動開展中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然而,到目前為止,德育并沒有在我國的數學教學中得到有效實踐,尚存在諸多的問題。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就初中數學德育問題,及其優化對策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初中數學;德育;課堂教學;問題;對策
數學學科的價值體現在,其是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的基礎學科,是推動學生發揮其內在價值的重要學科。在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數學知識,還要在經歷數學形成、發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學會質疑,養成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好習慣。同時,學生還要通過數學學習來挖掘其美,締造數學美,在嚴謹的數學探究中磨煉意志,養成堅持不懈、奮勇前進的意志品質。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和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我們不僅要使學生在科學能力、科學態度等方面獲得發展,還要使其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獲得道德素養的發展,促進其全面發展的實現。事與愿違,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紙,一些教師對德育視而不見,閉門造車,出現了諸多問題。那么,出現的問題有哪些呢?我們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這是文本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一、初中數學德育滲透問題
1.單純灌輸教材知識
在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教師將講知識作為教學的重點,其奉教材為唯一依據,對其中的知識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嘗試從中探尋教學的重難點,并以此為基礎,向學生進行知識講解。如此,教師盡管實現了對教材的挖掘,但是其挖掘的仍是數學知識,忽視了德育內容。就數學教材而言,其是以數學為主的。在挖掘教材的過程中,需要透過知識探尋其中的美,以此才能使學生在抽象的數學知識理解的過程中,感受、體驗數學美,獲得美的熏陶,促進其審美素養的發展。
2.德育方式較為單一
教師的教學方式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質量。就當前的初中數學教學而言,盡管一些教師在立德樹人的感召下,建立了對德育新的認知,但是,其在組織教學的時候,仍以說教為主,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要怎樣做。初中生其自我意識在不斷的發展,教師的說教,猶如老太婆的裹腳布一樣,又臭又長,非但無法使學生自主接受,還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引來學生的排斥。所以,在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想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教師需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以多樣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感知、領會道德內容。
基于以上所提及的問題,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從挖掘德育內容、運用多種方式等方面入手,實現德育的有效滲透,使其牢牢地扎根在數學課堂。
二、初中數學德育滲透對策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
著名的數學家羅素曾說過,數學不僅擁有真理,還擁有一種冷峻的美,這種美是質樸的,其以純潔到崇高的程度,在不斷的挖掘中展現出完美的境界。眾所周知,美育是德育不可或缺少的一部分。在初中數學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以教材為依據,結合數學特點,深入其中,挖掘美育內容,以此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過程中,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為其審美素養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使學生在數學美的享受過程中,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推動數學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1)挖掘數學的符號美
數學符號是進行世界交流的工具之一,是一種極具獨特性的語言符號。其形式簡潔,內涵明了,可以使學生在感知的過程中,受到簡潔美的熏陶。基于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的時候,往往會深入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數學符號,如“=、>、<、≥、≤、≈”等,挖掘其中的美,引導學生在對應“等于、大于、小于、大于等于、小于等于、約等于”等復雜的漢語言文字,領會數學符號的簡潔,受到簡潔美的熏陶。在這樣的熏陶下,一個個數學符號對于學生而言,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其會透過符號本身,感受到數學的生命力,進而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希望靈活地運用簡潔的數學符號,表示數量關系、位置關系、圖形關系等,進而實現數學的藝術性表達。
(2)挖掘數學的圖形美
無論是蜿蜒的萬里長城,還是威嚴的埃及金字塔,其都與數學圖形及其性質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時代的長河中,他們之所以能始終閃耀著耀眼的光芒,深受奇妙、美麗的數學的影響。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參與中,學生處于初步認知圖形的階段,直觀的圖形,不僅可以吸引其注意力,還可以使其在操作的過程中,感受到圖形的無窮變幻,為其美所折服。因此,我在組織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往往會透過數學教材,挖掘其中的圖形美。以“平行四邊形”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按照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這樣的順序引導學生探究。在一開始,我先鼓勵學生自主用手中的教具繪制、剪切平行四邊形。在如此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感知到平行四邊形的對邊是相等的。接著,我引導其活動角,在內角為90°的圖形分析中,認知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以此類推,在探尋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在圖形的變換中發現他們之間的關系,還可以判斷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是中心對稱圖形。立足生活場景,我鼓勵學生自由列舉常見的對稱圖形。在蝴蝶、武當山標志等提出中,學生不僅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了,還在多樣的圖形中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發現其美,在軸對稱美的體驗中,真正地獲得美的熏陶。
2.多樣方式實現德育滲透
(1)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實施數學德育教育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發展的今天,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不斷地凸現出來,由此,小組合作學習應運而生。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可以給予學生自我展現的機會,還可以使其在互相幫助的過程中,共同進步,更可以使其逐步地養成合作、競爭意識。基于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一般會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遵循同組異質的原則,將執教班級不同層級的學生劃分到一個小組之中,引導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在一個小組中,就學習任務,展開積極的討論,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發揮個性,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學會分享與互相幫助,促進其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為例,我在教學活動開展中,以小組為形式,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哪些。在該任務的驅使下,各小組成員積極討論、動手操作,在合作的過程中,發揮各自的優勢,同時提出不同觀點,既自主地總結出了結論,也享受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同時還在互幫互助中提升數學學習水平。
(2)利用數學小作文,深化數學德育教育
數學是一種語言,還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理性精神。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我們要打破學科的限制,在數學教學中發揮作文的作用,引導學生理性地數學知識進行思考,從而在思考、感受的過程中,加深對數學的理解,深化對數學的情感。同時,在數學作文的過程中,對自身的數學學習進行反思,進而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自我發展。以“有理數的運算”為例,在本單元學習之后,一名學生在書寫數學作文的時候,寫到:“細節決定成敗,一不留心看錯一個數字或符號,將導致這個問題出現錯誤。所以,我們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我們要細心觀察,做到認真、細心。”在這樣的數學反思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數學獨特感受,還在細節決定成敗中潛移默化地樹立起嚴謹的學習態度,實現了德育的深入滲透。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發揮該學科的德育功能,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內容,并運用多樣的方式加以滲透,使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為其全面發展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彬,耿萬輝.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中數學德育案例集錦與反思[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8(Z3):24-26.
[2]程寶朝.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淺談[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8):79-80.
[3]董興艷.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