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葉美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龍舟是佛山順德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在著名的嶺南水鄉勒流龍眼村內,存有龍舟作坊,建有龍舟點睛的太尉廟和村史館,保存著大量與龍舟文化相關的資料,還有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龍舟點睛”。龍眼小學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地域文化資源,設計實施了“神奇的龍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傳承傳統文化,增強學生的藝術鑒賞力和創作能力,培養其勤于動手、勇于實踐的意識和同舟共濟、奮勇拼搏的精神。通過課程的學習,孩子們豐厚了人文積淀,培養了家國情懷,提升了綜合素質。
立足學生實際,豐富課程內涵
龍眼小學注重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點、實踐操作能力來確定年級課程主題,三年級為“龍舟制作”,四年級為“龍舟飲食”,五年級為“龍舟競技”,六年級為“龍舟點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形成體系。
活動呈現形式隨活動內容而不同,有視頻觀看、現場展示、邀請藝術家現場指導等。為給學生更多的實踐、體驗機會,教師將龍舟活動課與課外實踐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廣泛開展參觀走訪、文獻學習、展示競技、現場觀摩、分享學習等活動,使學生在“看一看,說一說,嘗一嘗,玩一玩”中傳承龍舟文化。學校還精心設計,將端午節當月(約五周)每周兩節的綜合實踐課設為龍舟專項課程,讓學生親臨“點睛”現場。“龍舟說唱”是廣東省特有的一種粵語曲藝形式,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學校特別組建了“龍舟說唱社團”,培養小小非遺傳承人。
編制校本教材,增強育人成效
《神奇的龍舟》校本教材圖文結合,富有童趣。依次安排了“龍舟制作”“龍舟飲食”“龍舟競技”“龍眼點睛”四個主題,分別對應三至六年級。每個主題由“單元—板塊—活動”三個層次構成,形成一個以學生認知發展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各種實踐能力為主體的知識體系結構。教材具有濃郁的地方人文色彩,而且,將活動范圍擴展至家庭、社會,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多樣。每個學段的教材學習之后都安排了適當的測評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涉及知識、興趣、態度、方法、情感體驗等方面,綜合而全面。學校還編制了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指導與參考。
建立專題網站,拓展教育平臺
順應信息時代的要求,學校整合校本課程數字資源庫,建立了龍舟網站,囊括了龍舟文化知識、學生實地探究活動、學生成果匯報、學生活動感受、教學資源庫等豐富的文本及音視頻資源。教師在龍舟校本課程的教學中適時引入龍舟網站,提高了自身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能力以及學生利用網絡檢索信息的能力。龍舟網站成為學生活動實踐的基地、教師教學研究的平臺和龍舟文化推廣的窗口,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渠道。
龍眼小學“神奇的龍舟”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成果在順德區課改優秀成果評比中榮獲課程體系類成果二等獎。《神奇的龍舟》學生用書(教師教學用書)榮獲廣東省中小學特色教材評選二等獎,并在順德區2017年特色課程建設優秀成果評選交流展示活動中榮獲一等獎。說唱社團成員在順德區文體局舉辦的非遺文化展示活動、順德大良街道“社區有畫說”活動、勒流龍眼村“龍眼點睛”慶典活動中均奉上了精彩演出。校長于2016年在順德區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研討會上以《挖掘社區資源 開發校本課程 弘揚傳統文化》為題做經驗介紹;梁煥儀老師于2017年在中國綜合實踐活動網作《弘揚龍舟精神,傳承傳統文化——〈神奇的龍舟〉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專題匯報。學校也成為順德區教育學會中小學科技創新教育與社會實踐專業委員會理事單位。
(作者系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勒流龍眼小學校長)
責任編輯:蘇瑞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