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許祖祥

高中階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階段,高中生把他人特別是同伴的評價看得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際關系能讓高中生形成對自己的正面的評價,增加他們的自信心;人際關系不良,多數源于他人對自己的負面評價,這不僅影響心情,還會影響學習,嚴重的會使青少年產生消極的人生態度,有的甚至會衍生出傷害別人或者傷害自己的行為。
尋根溯源,同學關系為什么處不好
同學關系不良,這是很多青少年都會面臨的問題。究其原因,筆者將其歸結為以下幾種原因:
一是家長過分溺愛,造成人際交往成為學生短板。孩子只負責把學習搞上去,家長負責其他所有大事小情。孩子習慣了做“甩手掌柜”,進入集體生活之后,往往表現的只有自我,沒有集體,在與同學相處時,該盡的義務不愿意盡,不該享受的權利卻一直要享受。這種孩子在群體里自然會“犯眾怒”,但是他們僅憑自己的力量又摸索不出處理同學關系的好方法。二是幼年時,沒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三歲以前,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往往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價值感;反之,在孩子對父母最依戀的階段,父母尤其是母親離開了孩子,孩子就會形成強烈的被拋棄感,認為自己是不被愛的、自己是不夠好的。這樣的孩子,在以后的人際交往中往往不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會拒絕,會形成討好、自憐甚至自虐等特征,導致人際關系不良。三是性別不被認同與接納,孩子產生無價值感。有些家庭,會有或多或少的“重男輕女”或“重女輕男”現象。如果家長總是把“你要是個男孩/女孩就好了”放在嘴邊,這會讓孩子在內心深處產生對自己性別的不認同、不接納,以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四是過多的否定讓孩子不自信。每次公布成績后,家長們總會拿自己家孩子跟親戚、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較,當“別人家的孩子”成了優秀的代名詞,自家孩子的自卑就會悄然而生。五是家庭關系不和諧。同學關系不良的學生,多來自父母關系冷漠或者離異的家庭。家是孩子安全感、人生意義感的來源。孩子會把父母關系不好、離異,在潛意識中歸因為自己不好。他們認為既然自己在父母眼中可有可無,那對這個社會來說,也同樣是沒有意義的。六是偶發事件帶來的自卑感。比如生重病、集體活動中出現大的失誤、眾人面前出乖露丑等。
對癥下藥,引導疏通才能化解人際困擾
重新經歷。不管是什么樣的原因造成的同學關系不良,都可以先從眼前的事件入手、回溯,重新回到創傷事件中去經歷、去解決,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限制性信念及情緒、自卑是怎樣產生的,從而瓦解限制性信念,形成新的信念價值觀。比如有位女同學對她的好友天天大聲說笑有擔心,她會不厭其煩地提醒朋友“小聲點”,朋友有天煩了就和她吵了起來,這讓她覺得非常委屈。解決她的問題,我們就從和同學吵架這件事入手,讓她詳細地去重新經歷這個事,讓她看到她們吵架的起因是她要好朋友小聲點說話;那為什么要小聲點說話,她的內心有個想法就是“女生大聲說話不好”;為什么有這個想法,往回找,回到小時候,過年家里來客人,大人在聊天,她在旁邊和弟弟大聲說笑被奶奶訓斥,所以她認為大聲說笑會被罵!于是她潛意識里有了這個限制性信念,她擔心好朋友大聲說笑也會被罵,所以她才好心提醒好朋友別大聲說笑,但朋友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最終起了沖突。
“空椅”技術??找渭夹g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常用方法,具體來講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或跳出自己去理解自己。當同學之間發生了沖突時,引導一方盡可能地去推測對方當時會怎么想的各種可能性,老師結合當時的情況加以引導,這樣就會多理解對方。有的同學愛自責,同樣可以運用空椅法去理解當初自己的想法,去和過去的自己對話,理解過去的自己還小,還沒有那個能力解決這個事情,而原諒寬恕自己,放下自責。比如:同學A泡好面端給朋友B吃,沒想到B厲聲說:“你別離我太近!”A非常難過,認為B嫌棄自己。解決A的問題時,首先讓A“成為”B。我問:“小A給你端泡面,你為什么要她別離你太近?是嫌她臟,有氣味兒?。俊甭撓氲奖藭r彼景,A最終得出結論:B平常就不喜歡親近他人,這并不是自己的問題。
照鏡子法。美國心理治療大師露易絲·海在她的《生命的重建》這本書里詳細講解了照鏡子法的作用、用法和效果。實踐中,我會讓有問題的同學站在鏡子面前,一直看、一直看,讓他們學會正視自己。對過度自卑的孩子,我會讓他們對著鏡子“跳舞”(哪怕是簡單的伸伸胳膊、伸伸腿,他們做起來也會非常吃力),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讓他們放下對自己的捆綁,從身體入手改變他們的心態。對缺乏價值感的孩子,則需要完成他們對自我的認同,讓他們對著鏡子喊出自己的名字附言“我愛你”。極度缺乏價值感的孩子,至少需要堅持三個月的照鏡子練習,才會有所改善。
心理暗示,培植愛的肥沃土壤
生活習慣的改變,往往能帶來意料之外的效果。
笑。價值感低的同學,常常是缺少笑的,他們眉頭緊鎖,表情、肢體僵化,走起路來連頭都不敢抬。這時候,老師可以引導他們對著鏡子,找到一個自己覺得最美的表情,往往那樣的表情就是一個甜美的微笑。然后鼓勵他們用一周的時間記錄自己對同學們的笑、同學對自己的回應等,強化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笑的頻次。
感恩。禁錮自我的同學看不到生活的美,而感恩卻能讓這類學生改變。比如,有一次我要求學生們一口氣寫下二十個可以感恩的人、事、物,結果很多學生都寫不出那么多。這時候我讓他們拿起自己的手,仔細地看這雙手,它給你帶來了什么好處?引導學生去感恩自己的手,然后再問他們你這雙手從哪兒來的?是父母給的,那就去感恩父母。父母從哪里來的?引導他們去感恩祖先。再讓學生看窗外的樹,這個樹對我們有恩嗎?這棵樹從哪里來的?一顆那么小的種子放進泥土里過了幾年就有這么大的一棵樹,那我們都可以感恩什么?感恩種子,感恩泥土,感恩大地,感恩陽光,感恩水,感恩時間……
贊美他人。想要贊美他人必須去關注他人,發現他人的美好,這樣既能讓孩子從自我中解脫出來,又能和諧同學關系。比如我在給同學布置作業時,每天鼓勵他們堅持贊美三到五個人,每次贊美的點要不一樣,并去觀察得到贊美的同學的反應及自己內心深處的感受。
助人。助人看起來是個很簡單的事,但實質上讓學生接受還真不容易。我每天要求孩子們做三件好事,并記錄下來。一段時間之后,他們發現幫助他人的感覺很特別,當收到被幫助人誠心實意的感謝,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很能干”“超開心”。
從以上幾點分析,筆者希望引發更多家長和教師的思考。學生人際關系的優劣從側面來看是對情商和智商的雙重考量,是關乎學生是否喜歡學校、能否全心向學的關鍵問題。當孩子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問題時,唯有科學的方法、溫和的態度以及循序善誘的口吻,才能使其從不良的同學關系中解脫出來。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第二十四中學)
責任編輯: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