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學生管理是學校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直接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成敗。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現結合本校實踐,談談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全面實施小組合作管理模式。
現狀剖析,探尋如何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目前,在班級管理中,普遍存在班主任唱獨角戲的狀況。這樣,一來班主任總攬大事小情,難免有顧此失彼的情況發生;二來學生被動接受管理,師生處于“管”與“被管”這一矛盾統一體中;三來班主任單憑熱情一味苦干,缺乏統籌計劃和明確的管理思路,往往疲憊不堪,卻又收效甚微。正因為如此,現代班級管理第一要務就是要優先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從而讓學生具備“自我管理”的主體意識。
班級社會學研究表明,班級學生集體應是一個“模擬社會”,每個學生應是“課堂社會”的主人,班級社會的“公民”。為此,班主任要樹立起學生在班級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珍視學生的個性,真正使他們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權利,從而喚起和激發他們參與民主管理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義務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也日益增強和成熟,他們非常注重在管理中的自我參與度和成就感。所以,班主任在工作中應突破傳統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通過一定的途徑使學生從“要我怎樣”向“我要怎樣”轉變,營造一個利于學生成長,培養他們自信、自立、自強意識的環境,實現由他律到自律、從自律到自覺的過渡,并引導他們鍛煉組織協調能力、強化團結合作意識、培養勤奮拼搏精神。這是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也是學生實現自我發展意愿的需求,更是實施學生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細節轉化,小組合作管理需雙管齊下
要想實現學生對自我管理的認同,小組合作管理是實現學生從“被管”向“管”過渡的關鍵。首先,轉換觀念,確立正確的學生觀。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要把學生看成能動的、獨立的主體,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其獨立人格意識,培養學生在自覺活動中的自主性、自為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學校管理工作要主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教育的要求,就必須對學生進行主體性管理,使作為管理實踐活動的學生,能夠通過對道德原則、學校規章制度的積極、主動的理性的思考后自主、自覺、自愿地做出道德選擇和道德行為,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道德素質。
其次,搭建自我管理平臺,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需想方設法構建學生自我管理機制,為學生設置多種崗位,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上崗“施政”,有服務同學、鍛煉自己、表現自己、提高自己的機會。
一是建立班級核心力量。實踐中,班主任可以采取學生競選的形式,只要學生認為哪個職位適合自己,即可參選。每個候選人進行一周左右的實際工作,展示自己的才華,然后由學生投票決定正式人選名單。通過參與競選,使學生有了自我表現的機會,有了獲得成功的機會,使一些成績不太優秀但工作能力強的學生脫穎而出,更使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開始注重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質與能力。這一過程中,班主任還需注意培養班干部群體的管理能力和民主意識,通過引導他們對學習、紀律等校園生活的理解、認識,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和管理觀念,樹立遠大理想,產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班集體的熱愛;指導他們集思廣益,充分發揮群體的智慧和力量,廣泛聽取同學的意見,形成正確的措施、方法,取得絕大多數同學的支持、響應和配合。二是分組管理,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小組宜由4~6人組成。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分組,除考慮學生人數、性別、知識基礎、學生成績、學習能力等因素外,還要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生意愿,每組最好都安排有較為活躍,善于關心、鼓勵他人的學生,這樣有利于調動小組學習氣氛,增強合作意識。小組內要合理分工,明確職責,組內應設置小組長、記錄員等若干。組內管理要以學生廣泛參與為基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做到——
小組目標讓學生“明”,提前訂立小組的學期目標、階段目標及各項具體工作的目標;小組計劃讓學生“訂”,只有從小組實際需要出發、符合班級和小組管理客觀規律的計劃,才能成為學生心目中的“藍圖”、行動的指南;組名、組訓、組歌、組徽讓學生“定”,這些作為小組的名片,需集中反映全體成員共同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評價標準讓學生“議”,要讓學生廣泛參與,充分討論,以制定符合班級實際、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和對小組的獎懲辦法;問題讓學生“析”,及時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剖析錯誤、著力糾正錯誤;效果讓學生“查”,檢查的工作應由以往的班主任檢查轉為讓學生自己查,使學生體會到在教育活動中實施計劃的嚴肅性、責任感;總結讓學生“做”,讓做總結的過程成為每一個學生對班級、對自己的一個重新、全面、客觀的認識過程和評價過程;活動形式讓學生“選”,班主任在工作中應讓學生自己挑選他們喜聞樂見的管理形式,利用班會和其它集體活動,組織開展自選活動。
保駕護航,有關小組合作管理的補充思考
第一,做好基礎性工作是保證。小組合作管理只是作為學校教育管理體系的一種形式、一個組成部分,一定要有它的約束性要求。這就要求必須建立起良好的指導機制與約束機制,從而有效實現學生自我管理。首先是要加強對學生的培養教育,讓評價標準入腦入心,特別要做好調皮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接受并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合作管理模式中來。其次要做好科任教師的協調工作,讓廣大任課教師樹立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熟悉班級的評價標準,積極指導和配合小組的自主管理。再次要加強對各個小組長的培訓,小組合作管理模式效果怎樣,小組長的素質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老師一定要選好小組長,并對小組長的工作及時給予指導,在管理過程中既要指導其如何實行管理,也要指導其如何接受管理。
第二,強化反饋,加強指導管理。在各組自管期間,班主任要放手讓學生鍛煉,創造條件讓學生獨立工作。但放手不等于放任自流,班主任必須做好幕后參謀,要對各組的管理工作進行有效的監督、協調指導,及時召開班干會,讓各任職同學反饋管理情況、工作成效及面臨的困難、存在的不足。然后有針對性地進行分析指導,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同學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培養學生的成就意識;對工作方法有創新的同學不管成功與否均要給予鼓勵,以保護學生的創新意識;對膽子小、沒信心的同學要加以引導和激勵;對個別瀆職的同學則要進行批評,讓其承擔管理工作失職的責任,增強學生的責任意識。
第三,建立健全獎勵促進的長效機制。對小組的獎勵機制是影響小組合作管理模式深入持久的內在動力。在實施小組合作管理過程,班主任要認真調研,深入思考,制定切合學生實踐的獎懲機制,并要形成長效機制,以從制度上促進管理的持久推進。
綜上所述,在班級管理中實施小組合作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需要不斷探索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通過解決所面臨的一個個新問題,并上升為理論認識,才會形成一系列成功的學生自我管理模式,將班級管理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作者系重慶市江北區鴻恩實驗學校校長)
責任編輯: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