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珍光
摘要: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課堂教育是學生獲取知識,鍛煉能力和提高技能的主要途徑。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我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際,從營造民主和諧以及面向全體學生,教師的課前準備,以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教學方法等方面,闡述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策略。
關鍵詞:民主和諧 ? ?高效課堂 ?課前準備 ? ?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如何讓數學課從熱鬧變為高效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現在我結合自己教學實際,談談自己如何讓數學課堂變為高效課堂的策略。
一、營造民主.和諧以及面向全體學生是高效課堂的前提條件。
真正落實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切實改變教學活動中不合理,不科學的教學方式。《數學課程標準(2001)版》中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追求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積極建立民主平等,充滿尊重的良好師生關系,構建寬松.和諧.友好公平的課堂氛圍,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尊重,獲得自由,獲得成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能力。善于激發和調動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努力創建高效課堂。例如:教學認識比的意義的過程中“探索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時,首先出示題目:3:5=( )÷( ?)=(—)。讓學生觀察寫出等式,然后想一想,比的前項.后項.比號.比值分別相當于除法算式或分數的什么?學生通過填寫等式,討論交流,再整理比.除法和分數的關系填在一張表格里。然后教師總評。這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有利于學生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加深對新知識比的意義的理解,從而構建合理.完善的認知結構。
高效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多年的教學實際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成績并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刻不容緩,尤其是補差工作值得我們重視。補差,首先是治“懶“,差生之所以稱為差生的原因首先是懶。思維上的懶常常表現學習過程中的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練習中的懶表現為練習速度慢,作業完成不及時,家庭作業拖拉。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在課堂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強“快速提問”,增加提問密度,把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差生回答,樹立差生自信心;二是給差生板演的機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練習習慣;三是課堂作業堂堂清,嚴格監督,不給他們抄襲的機會;四是不能讓他們有拖拉家庭作業的機會,一經發現及時進行批評教育。通過采取以上的策略教育,使這些“懶”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二.充分的課前準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首要條件。
我們針對學生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特點,對不同年齡段的教學目標作出了科學而具體的規定。首先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就跟長跑一樣,目標定得太遠,學生再怎么努力也跑不到,自然就喪失了自信心;目標定得太近,學生就會輕而易舉地到達目標,當然也就沒有戰勝困難的喜悅。其次,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三位目標的統一,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同,要避免一概而論。
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優化和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對教材進行濃縮.調整.選擇藝術化的處理,以便降低教材難度,減緩知識的坡度,使教學內容有效整合后更加合理。設計的教學內容就必須體現知識的基礎性.時代性.開放性。精心設計的教學內容:一是貼近社會生活和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尊重學生主體,從學生實際出發,把學習內容引向學生的實際生活;要跳出教材,走向現實,回歸自然,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寬闊的平臺。二是著眼于學生的綜合性,研究性學習。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區等教育資源,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三是著眼于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開放性問題,引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有意識培養學生發散思維,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能為學生提供思維和想象的空間。有學者說,“最寬松的時候是創造性思維最活躍,創造力最豐富的時候。”要設計幽默.風趣的語言,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品質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保證,它是提高學習效率,開發學生個體潛能,促進主動學習的基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情感教育目標,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才能讓智慧的火花迸發而出,從而提高學生的修養,完善學生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以后的學習和激烈的競爭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培養學生如下的學習習慣。
1.有效預習的習慣。
有效預習,能提高學生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可以提高學習質量。如學習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時候,我分三個層次布置預習提綱:1.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組成,認識面.棱.頂點。2.摸一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棱.頂點,并了解它們的特征。在教學實際操作中,一開始可以通過布置預習提綱的方法過渡到只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發現問題,讓學生課前對新知識有所了解。
2.認真聽課的習慣。
聽課是課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門。學生聽講能力強弱與否,是決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齡特征,其思想更具形象性。在教學中,我主要采取正面引導的方法適時表揚認真聽課的學生。如:“楊倩坐姿端正,聽課認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真是大家學習的好榜樣!”而看到不認真聽課的學生時,則用目光暗示或提問的方法提醒。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與直觀性,利用多媒體,各種教具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其達到讓學生集中注意力的目的,久而久之,就使學生形成認真聽課的良好習慣。
3.勤于思考的習慣。
正如贊可夫的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小學生求知欲強,好奇.好問。對于這種好問的積極性,一定要很好地保護和發展。激發思考欲望,培養學生勤于動腦。教師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啟發學生思考的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良好品質;其次要注意提供適量的思考依據,培養學生有根據,有條理,有序的進行思考的習慣。如:我在教學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時,我就啟發學生:請同學們借助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模型思考,根據長方體面的特征,可以怎樣計算長方體6個面面積的和?學生根據老師的啟發,認真思考,他們通過“看.想.算”探索并發現計算長方體6個面的總面積的方法,這樣就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知識是“學”以“習”的結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就多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石。我們應該從小處入手,細化一些具體的指導,培養好學生的各種能力,讓我們的課堂真正“自主高效”!
三.教學方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
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先學”是在課堂上學老師在開始講課前,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緊緊圍繞本課的學習目標,按照老師預設的最有效的學習指導進行自我實踐,自主探究,自主學習。“后教”是指學生在先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引導學生為解決“先學”中存在的問題所進行的相互實踐,互相探究,互相學習。構建高效課堂,教師應做到如下幾點:1.學生能自己學的放手讓學生自學。2.學生不會的小組討論學習。3.老師需要解決共性的,有規律的問題。做到“不學不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從而打造一個師生共生.共學.共贏的課堂。正如心理學家所說:“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互動式學習,由于經歷,知識,生活范圍上相近,因此學生更容易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討論中接受教育。所以高效課堂的教學必須堅持“以學為主”“以練為主”“激勵機制為主”。總的來說,好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很多,只要我們潛心研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定能提高數學的教學成績。
總之,如何讓數學課堂變成高效課堂,需要教師不斷努力,讓我們從每一節課做起,真正把學生看成是“發展中的人”,讓他們在課堂中,養成積極向上,勤于思考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生的激情是無限的,只要我們用熱情去激發,課堂上的孩子總是熱情奔放,活力四射。
參考文獻
[1]韓立福.《新課程 有效課堂教學行動策略》.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