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有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確實能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但多媒體的使用不當,會導致課堂程序化,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圖像、視頻的不恰當使用,會導致師生忽略了對文本的朗讀、品味,抑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語文教學陷入了新的困境。只有把握語文課程特點,遵循語文教學規律,擺正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適時、適量、科學地運用多媒體,才能讓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得益彰,優勢互補,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適時;適量;科學
近年來,多媒體越來越普遍,已經廣泛應用到語文教學中,它的出現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手段的缺陷,大大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但是,多媒體教學的不斷“升溫”,導致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多媒體過度使用,課本被忽視;圖片、視頻、音樂充斥著課堂,文本的朗讀、品味被忽略;課件的使用,課堂教學程序性化。語文教學陷入了新的困境。那么,怎樣正確使用多媒體呢?本文擬從多媒體的使用現狀分析,探討如何科學使用多媒體。
一、問題及現狀
(一)多媒體圖像和視頻的不恰當使用,淡化了語言文字的品味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種場景,在學習一段描寫風景、場面、動作的語言文字時,教師經常會播放圖片、視頻,讓學生感受文字所描繪的內容。至于,作者在遣詞造句、修辭等方面的匠心獨運則避而不談。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閱讀、想象創造,這樣勢必弱化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感受能力。
(二)多媒體圖像和視頻的情境再現,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文學作品的魅力是語言文字背后所描繪的情景,這種情境需要讀者發揮想象,融入讀者自身的認識、體驗,把語言文字的描述的情景、形象再造出來。而現在很多的語文課,忽視了對語言文字的想象,熱衷于用圖像、視頻再現情境。這種快捷的做法,的確能形象、直觀地了解文本所描述的內容,但卻縮小了學生的想象空間,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展。
(三)多媒體課件的預設,阻礙了課堂的生成、靈動
預設是教師對教學的一種估計,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多媒體教學預設更加的強。因為多媒體課件都是預先制作好的,在上課過程中很難臨時變更。但實際的教學活動是千變萬化的,它不可能完全按教師的預設進行。受制于多媒體課件預設,課堂教學時,教師往往不能根據這些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只能根據課件的情況,把學生往預設的程序“引導”。因此,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程序化,在課堂中難有好的生成,精彩的思想碰撞……這種課件的程序性,沒有了師生對話的生成,限制了語文課堂的生成、靈動。
(四)多媒體的人機對話,忽略了師生的交流
教學中,教師為了省事,把一切都交給多媒體。于是,教師不再朗讀,由播放錄音替代了;生字也不范寫,由課件動畫演示了;老師的提問都顯示在屏幕上,學生傾聽老師提問的能力退化了。課堂中,學生注意的是屏幕上的圖文,教師成了“多媒體操作員”。師生的交流、對話逐漸減少,課堂缺少了人文的關懷,變成了冷冰冰的人機對話。
二、對策及建議
(一)把握語文課程特點,正確定位多媒體
在語文教學中,教材是教學的載體,師生是活動的主體。那么,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呢?
1.多媒體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缺陷,它可以將課文內容由抽象、枯燥變得形象、有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將文字所表述的內容,用圖像、視頻、聲音、動畫于一體的方式呈現,創設愉悅輕松的情境;可以將更廣闊課外教學資源引入到課堂,提高課堂效率。
2.多媒體是一種資源平臺。教學參考、教材所包含的信息都是非常有限的,而多媒體不僅信息內容豐富,而且還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它能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成為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平臺。如教學《長城》時,如何讓學生感受長城“高大堅固、氣勢雄偉”的特點呢?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有到過長城,沒有切身的體驗,單靠文字和課文的插圖,學生是比較難感受到的。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播放圖片和視頻資料,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感悟課文的內容。
(二)遵循語文教學規律,適時運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能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給我們的語文課堂帶來無限生機,但它在什么時候運用呢?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時。在課堂導入時,播放視頻、圖片、音樂等,給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刺激,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能讓學生迅速進入到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金色的魚鉤》的時候,我播放了一段簡短的介紹紅軍過草地的視頻導入,學生一下就吸引住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學習后面的故事創設了情境。
2.解釋疑惑,突破難點時。在語文教學中,在對一些重點詞句進行理解的時候,僅憑有限的文本,學生的認知,是很難突破的。而多媒體通過視頻或者圖片、音樂的呈現,在圖文并茂、視聽互補中,使抽象的語言文字符號變得更加形象、生動,從而突破了學習的重難點。如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中,對于詩歌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的深情,由于時間久遠,再加上古今交通工具、通訊方式的巨大差異,學生是很難感同深受,產生共鳴。為了讓學生理解詩人的感情,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唐朝的地圖、以及從渭城到安西的地形、地貌圖,以凄涼的洞簫《陽關曲》作為背景音樂,配上我的深情解說。學生對依依惜別的深情也就感受更深了。
3.拓展延伸,拓寬思維時。例如,在古詩《憶江南》一文的教學中,品味“能不憶江南?”的情感時,學生在對詩句進行品析后,學生的感悟基本停留在詩人對“江花”“江水”這些江南美景的回憶。實際上詩人對江南的“魂牽夢繞”遠不止于此,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我拓展了一段節選自王旭峰的《走讀西湖》。學生讀完拓展的文字后,頓時恍然大悟——原來白居易對江南的“憶”,還有江南的朋友、百姓,還有江南的歲月呀!
4.啟發智慧,陶冶情操時。文字是無聲的語言,需要讀者通過閱讀,然后內化吸收,才能使學生的智慧得以生成,思想受到啟迪,情感得到陶冶。這時,如果運用多媒體,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草原》一課時,當教學在“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詩句中結束時,學生對草原的美麗風光,蒙族的風俗還意猶未盡,于是,我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草原的美麗風光及蒙古族的風俗,并配上德德瑪演唱的歌曲《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學生再一次陶醉于美麗的草原風光,純樸的蒙族風俗,再一次感受到文章語言的美、體味著風景的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適量運用多媒體
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應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適量運用。看教學是否真正需要?是否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轉變價值觀念。一些比賽課,教研課的評分項目中,就有多媒體使用項目的打分;很多學校的備課檢查中也明確規定要有多媒體課件,甚至還規定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這樣的規定是否有科學依據,我看還是值得商榷的。評價課的好壞,應該看課堂教學效果,不能把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作為一項硬指標。
2.立足文本,少用精用。語文教學還是以教材為載體,詞語、句子在課文中有的,如果沒必要就不用出示在屏幕上,直接在課本中圈劃;指導生字書寫,沒必要用動畫演示,應由教師直接范寫;課文朗讀,少用錄音示范,由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總之,教學中應該立足文本,盡量少用、精用多媒體。
(四)重視語文的人文關懷,科學運用多媒體
1.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教學中遇到教學生成與多媒體課件預設不同時,應該“因材施教”,順著學生的思路往下走,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在多媒體課件制作時,教學環節的預設,要著重考慮學生的學情,真正做到課件為人所用,而不是人為課件所役。
2.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道德經》云“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塊黑板的教學還是極為有效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注意揚長避短,正確把握使用多媒體的“度”,使現代先進的教育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得到完美的結合,使多媒體教學為情感教育所用,從而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總之,多媒體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其作用是明顯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適時、適量、科學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手段相配合,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