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炯思
【摘要】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必須要不斷探索研究,要勇于創(chuàng)新,要結合實際,實現課堂內容和課外實踐相融合,所學知識與學生親身體驗有機相融合。
【關鍵詞】生活素材;學生主體;德育活動;社會實踐;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我國道德法治文明建設,滿足少年兒童思想道德成長,促進小學生文明素質養(yǎng)成的一門課程。課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與責任心、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公民。在教學中就必須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適時開展活動,激發(fā)學生興趣,開闊學生視野,鍛煉意志,促進學生構建有道德的、文明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從而達到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
一、教材內容與生活素材相融合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教育是給生活的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真正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苯逃业囊幌?,辯證地闡述了教育與生活的關系。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與生活貼得很近,圖文并茂,以兒童的立場、以兒童的生活為內容核心,回歸了兒童的生活,教材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符合兒童需要,有文章、故事、知識窗、相關鏈接和小貼士等欄目,使學生能容易進入教材,通過生動的故事,多媒體的展示,引導學生討論文中的問題,探究生活中遇到的知識,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接受知識快,道理也明白了,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我國地域廣闊,地區(qū)發(fā)展不均衡,各地方文化環(huán)境、生活方式有明顯差距。我在備課時根據本地區(qū)的生活習慣,本地區(qū)的地方特點對教材內容做一些合理的增加和刪減,使教學內容更貼近兒童的實際。例如,在教學《說說我們的學?!愤@篇文章時,我用自己學校的圖片代替了教材中的圖片,同時還播放學校的小視頻,隨后引導學生圍繞“我的學校有XXX”進行說說,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學校,更快熟悉校園,喜歡上自己的學校。再如,在教學《“119”的警示》時,我增加了使用滅火器這個內容,教會學生使用滅火器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使用滅火器,從而使學生掌握了更多消防知識和自我保護的技能。
二、學習目標與學生主體相融合
學習目標是一節(jié)課的出發(fā)點,也是一節(jié)課的歸宿,更是一節(jié)課的靈魂與方向。學習目標是要求大部分學生通過學習活動要達到的基本要求體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備課時,我依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認知水平、興趣愛好,認真設計好學生的活動,把握好每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例如,在設計教學《平安出行》時,我收集了同學們上下學的交通情況,分析同學們對交通知識的認知程度,結合校園周邊的道路情況,我在確定學習目標時進行了細化,增加了兩個學習目標,一是認識斑馬線和紅綠燈,按斑馬線和紅綠燈的指引安全出行,二是自查自己和家人違反交通法規(guī)的行為,自覺改掉不文明的行為。這樣把學習目標與學生主體巧妙融合,開發(fā)更有效的資源,使學生更加有興趣參與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果。
三、課堂教學與德育活動相融合
涂爾干曾指出,“我們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圍局限于教室中的課時,他不是某時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時每刻的事情”。兒童生活的構建不局限于課堂教學,課堂以外的時間,家庭和社會的空間,才是兒童生活的遼闊天空,因此,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要以課堂教學為引導,結合班級學校的實際與德育活動緊密融合起來,讓課堂教學與日常德育活動良性互動,從而達到全方位進行道德學習,讓道德學習滲透在兒童成長的每時每刻。在教學六年級上冊,《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時,學生了解到法律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生活中,應隨時隨地遵守,于是我便把課堂教學與“預防校園欺凌,建設和諧校園”這一主題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調查研究校園欺凌的形式,了解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心理,使同學們認識到校園欺凌的危害,法律是不允許的,讓同學們行動起來,自覺學法,守法,用法,預防校園欺凌的事件發(fā)生。再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119”的警示》時,我把“11月消防安全活動月”這個活動,以課堂教學與演練活動緊密的融合,通過宣傳、觀看視頻、案例分析,進行防災避險教育,組織全校學生進行一次火災逃生演練活動,讓學生親歷虛擬火災,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做法與心情,感受與收獲,從而增長避險知識,掌握正確的逃生方法。
四、練習作業(yè)與社會實踐相融合
《道德與法治》的練習作業(yè)不僅是檢測學生對本節(jié)課學習目標的落實情況,更重要的是讓兒童運用知識體驗生活,參加社會實踐,擴展兒童的知識面,延伸課本的內容,讓學生更全面,更具體擴展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養(yǎng)。例如,學習完《變廢為寶有妙招》這篇文章后,課文安排的練習是為自己的班級或家庭想一個垃圾分類的妙招,這是落實學習目標的一個練習。為了擴展學生思維,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我要求同學們回家后與父母合作,將廢舊物品再利用,自主設計,制作出廢舊再利用的一個創(chuàng)意作品。班級里“變廢為寶創(chuàng)意展覽”活動時,學生們的作品樣式新穎,內容豐富,創(chuàng)意十足,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環(huán)護意識。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效果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行為教育的結果,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引,因地制宜,結合學校實際,結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注重社會實踐,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從小事、從身邊抓起,隨時隨地,每時每刻對學生進行耐心、細致地教育,適時開展活動,不斷促進學生文明守紀、安全成長,以達到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俞琳.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中國教師,2019(03):100-101.
[2]許冬梅.關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9(24):134.
[3]夏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初探[J].華夏教師,2018(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