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榮
摘 要:教育改革正在進行,新時期的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目的。初中歷史作為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主要學科,教學模式也應該及時做出改變,但是我們發現許多老師對如何進行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感到困難。對此本文筆者根據自身教學經驗,對如何進行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進行了相關的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模式;策略研究
很多初中的學生都喜歡歷史,甚至是愿意去研究歷史的。但是卻無法對歷史課提起興趣,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初中歷史課將事件逐個分離,歷史知識較為瑣碎,繁雜,事件與事件之間也缺少一定的統一性。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并不利于學生學習初中歷史,基于這個考慮,筆者提出幾種解決方案,為大家提供參考。
一、適當結合史料,分析教材內容
真正的歷史往往比人們的想象更加引人入勝。很多學生之所以不愿意去學習歷史,是因為很多老師大都是照本宣科,使得學生們缺乏相應的史料引導,或是對相關歷史細節不了解。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應該適當引出相關的史料,將史料與課本相結合,使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
比如,初中歷史《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時,學生通過課本可以大致得知皇帝設立的制度,比如雍正設立軍機處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但是如果僅僅如此,就會顯得歷史事件過于枯燥,也會使學生覺得枯燥。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適當引用一些史料,比如《清世宗實錄》,我們可以借助相關史料的記載將清朝雍正時期實行的制度政策告訴學生,以此激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們也可以通過史料,較為細化的講述雍正本人的生平,比如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康熙對佛教比較感興趣,同時老師還可以講解雍正時期的耗羨歸功以及攤丁入畝等政策。同時還可以對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進行講述,比如老師在講述這方面內容時,老師可以介紹倉央嘉措以及納蘭性德,以“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引入相關內容,活躍課堂氣氛。
二、結合歷史小說,講述相關內容
如今的社會,生活節奏很快,有些學生在面對那些死板無聊的歷史知識的時候,提不起興趣。這個時候老師如果還以以前那種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往往會事倍功半。當下科技進步,網絡發達,老師可以借鑒一些比較通俗的歷史小說進行輕松幽默地講解,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學生興趣,從而提高老師的教學效率。
比如老師在講解的《隋朝的統一和滅亡》相關內容時,我們便可以借鑒褚人獲所寫的《隋唐演義》,使正史與通俗小說充分的結合起來,全面講解隋朝的建立與滅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還可以講解楊廣與李淵之間的關系,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拓展一下課外知識,比如楊廣的謚號,李唐給的是“煬”而隋朝定的是“明”老師可以講述謚號的具體含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以獲得更多更有趣的歷史知識。再比如我們講述《明朝的統治》時,說起朱元璋和他廢除宰相制度時,我們還可以借鑒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通過這種比較通俗的語言,使學生們理解記憶。老師只有多方引用,盡力營造一種輕松的氛圍,適當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教學才能有新的進展。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應該認識到,小說畢竟是小說,應學會取舍,應該做到,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應一概而論。
三、及時講解問題,提高綜合能力
但是也有很多學生是愿意去結合史料的,也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但是個人對于史料中事件發生的原因,并不是十分了解,而老師也經常認為這些不甚重要,老師也就草草了之,日積月累使得學生迷惑太多,漸漸對歷史感到厭惡,所以這個時候,老師應該及時的對事件進行講解,以便于加深初中生對事件的記憶。
比如在講述初中歷史時,老師還可以適當進行知識拓展,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講解。但是我們發現,很多老師都是去講,秦漢實行中央集權,宋加強中央集權,以及察舉制,九品官人法,科舉制也只是照本宣科,過于死板,不利于學生理解。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告訴學生實行各種政策的時代背景,只有讓學生知曉實行的具體背景,才能便于學生理解歷史。以中央集權的變化為例,秦漢實行這種制度由于周王室分封制的崩潰,秦漢意識到,若想天下不亂,必須加強王室的權力;而宋之所以重文輕武,不用宦官,并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是因李唐安史之亂后皇室權威下降,武將對抗皇帝。宦官專權嚴重。以及為什么會出現九品中正制,科舉制,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拓展。通過這樣的講解,我們也可以告訴學生,中國歷來都在以史為鑒,這也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禁毒力度這么大的原因。
綜上所述,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情況下,新時期的初中歷史教學模式也應當與時俱進,做出相應改變。而興趣是促使學生不斷學習的動力,所以我們首先要不落窠臼,多方引用史料,借此激發學生興趣;其次,結合相關歷史小說,進行通俗講解,便于學生記憶;最后,老師講述深層原因,升華課本內容,提升學生歷史層次。
參考文獻:
[1]李曉麗.初中歷史點擊思維啟迪智慧[J].信息教研周刊,2011(7)4-5.
[2] 朱麗彬,金炳堯.初中歷史教學實踐研究———基于體驗學習圈的視角[J].現代教育技術,2013(7)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