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娟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教學策略需要進行一定的改革,以適應教育的發展,使自己的教學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英語是高中生需要學習的一門基礎學科,而閱讀則是英語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有必要注重閱讀教學策略的改變,讓英語閱讀教學效果更好。基于此,本文將談一談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希望能夠為廣大英語教師們提供有效地借鑒。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教學策略
閱讀一直以來都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在教育的深入發展下,傳統的教學策略已經不能夠滿足當下的教學要求,因此高中英語教師有必要改變閱讀教學思想。筆者認為閱讀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進行一味性的做題,而需要根據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需求采取針對化的教學策略。因此,高中英語教師需要結合高中生的特點和高中英語課本上的內容進行閱讀教學的改革。基于此,本文將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新課改下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當下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問題,筆者將進行一一探究。首先,不注重對學生閱讀動機的激發。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只是一味性的講授英語知識,卻忽視了學生的興趣,導致學生沒有閱讀的動機和興趣,從而使學生不愿意進行自主性的文章閱讀,進而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其次,不注重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很多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通常只對學生進行基礎的英語詞匯、語法的教學,而不注重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導致學生的詞匯量不充足,很難進行有效的英語閱讀,從而影響學生的閱讀題成績的提升。最后,不注重對學生閱讀技巧的傳授。英語閱讀是有技巧的,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中卻忽視對學生英語技巧的傳授,只是一味的向學生灌輸只有充分了解文章內容才能夠做題的思想,從而使學生對閱讀英語文章望而生畏,影響學生的閱讀效果和效率。
二、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
(一)注重閱讀動機的激發
很多高中生只是單純的認為進行英語閱讀的目的是為了考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他們的閱讀動機。其實,英語閱讀有多種多樣的作用,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動機的激發,提升學生的英語閱讀興趣。
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十分注重對學生英語閱讀動機的激發。如,筆者會為學生提供多種多樣且有趣的英語閱讀素材,使學生能夠認為英語閱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讓學生產生閱讀的愉悅感,從而優化學生的閱讀動機。再比如,筆者會將英語閱讀與生活進行結合,向學生展示多種多樣的與生活相關的英語文章,讓學生了解到英語閱讀教學的真正意義,從而使學生能夠從提升自己英語能力出發以自主的姿態進行英語閱讀。
(二)注重閱讀素養的培養
閱讀素養是提升學生閱讀效果的基礎和保障。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
筆者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就將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如,筆者在教學中會注重對學生閱讀背景的教學。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表達方式會有所不同的,因此,筆者會向學生展示多種英文電影,通過英文電影讓學生了解英語的表達方式,并仔細的分析這種表達方式與中文的不同點,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閱讀背景。當然,筆者還會向學生介紹國外的一些文化,讓學生了解他們獨特的文化形式,使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文化閱讀背景。再比如,筆者在教學中會向學生教授一些英語課本之外的英語詞匯,引導學生多多閱讀英文名著,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累到豐富的英文詞匯,從而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基礎,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避免學生出現因為不了解一些英語詞匯而不能夠充分地明確文章內容的現象。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讓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三)注重閱讀技巧的傳授
很多學生在做英語閱讀題時會出現時間不夠的現象,從而導致他們不能夠很好的進行英語閱讀題的解答,影響他們的閱讀效果。其實,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是學生缺乏閱讀技巧而造成的。因此,高中英語教師在閱讀教學時應該注重閱讀技巧的傳授。
如,在學生剛剛接觸到一篇英語文章時,筆者會引導學生先了解這篇文章的總標題和小標題,使學生能夠通過標題來了解文章的寫作方向,從而使學生能夠做到心中有數。在學生進行具體的文章閱讀時,筆者會引導學生采用“跳讀法”閱讀,即讓學生在文章閱讀的過程中跳過那些不懂得的英語詞匯,從而節省學生的閱讀時間,使學生能夠快速的進行文章的閱讀,較好的了解英語文章所展現的內容。總之,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注重閱讀技巧的傳授,使學生擁有良好的閱讀技巧,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
綜上,良好的閱讀教學策略能夠使閱讀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高中英語教師要掌握閱讀教學的技巧,結合高中生的心理特性進行閱讀教學,從而讓學生更好的學習英語知識,進而使學生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侯建生.新課標下的高中英語課外閱讀活動[J].吉林教育,2008(23).
[2]劉宏君.淺談英語課外閱讀的價值與應用[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