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

課外閱讀的益處,已經不再需要用任何方式來證明,讀書的重要,也不需要任何教育名家來呼吁,注重閱讀早已成為所有教師和學生的共識。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現狀
很多農村地方的小學,課外閱讀并沒有落到實處。原因無非有以下幾點。
一、學生無門道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劇,很多農村小學的本地學生數量急劇減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大量涌入城鎮。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有一個最大的特性就是不穩定,在這樣的環境下,安靜的閱讀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而一些條件好的家庭,家長會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可家長的重視,往往又體現在給孩子報非常多的培訓班。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并沒有時間進行閱讀。
二、閱讀無實效
市場中的書品繁雜,不經甄選的書本,或許并不能促進學生的閱讀。一些內容粗俗的書,以奪人眼球的標題進入學生的視野,吸引了學生的關注,而一些名家名作卻少人問津,難以成為學生們閱讀的主流。
三、閱讀無動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進步,手機電腦變得常見。巨大的誘惑,連許多大人都無法抵擋,更何況是生性好奇的學生,書本因此再難吸引住學生們的目光。
鑒于此,需對閱讀提出課程化的要求,只有實現閱讀的課程化管理,才能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
課外閱讀課程化
的價值意義
課外閱讀,功夫在課外,功力在課內。課程化建設是提高課外閱讀質量的必經之路。
一、課外閱讀課程化是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
讀書,重積累,少讀則少進,多讀則多進。《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到:“1~2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3~4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課外閱讀的總量40萬字,5~6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語文標準修訂召集人溫儒敏認為:“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這是整個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精髓所在。”
二、課外閱讀課程化是師生的共同需求
課堂教學是有策略、有方法的。教師有各類參考用書、教案資料;學生有各類補充習題。師生可按圖索驥,可個性發揮,總有一款適合課堂教學。同時,學校也經常組織各類針對課堂教學的教研活動、專題研討,以多途徑的方式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相比而言,課外閱讀就顯得沒章法可言,難成氣候。大多數教師雖然也意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會讓學生多讀書,可對該讀什么,如何讀,怎么指導,指導到什么程度,還知之甚少。而學生受到大眾閱讀的影響和誤導,課外閱讀存在著碎片化閱讀、消遣式閱讀、放羊式閱讀等問題。所以課外讀物急需課程化的規范與指導。
課外閱讀課程化
平臺的開發
書本之于課外閱讀,就如教材之于課程。一個功能完善的課外閱讀平臺,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讀什么書的問題。學校都建有圖書館,但是據筆者觀察,很多學校圖書館的使用率并不高,借書并沒有成為學生的日常活動,學生也沒有利用好圖書館的場地與資源。
農村地區的小學學校硬件相對較差,學生閱讀習慣、閱讀方法相對淺薄。基于這樣的現狀,近年來,學校就建設“書香校園”做了很多有益嘗試,下文就如何建設課外閱讀課程化的平臺做出討論。
一、構建圖書流通平臺
書如果只是放在圖書館,束之高閣,那么那些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只會蒙上一層灰塵,并不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所以只有讓書本產生流動,成為學生生活學習之必需,書本的實際作用才能得以發揮,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得以傳承。
為此,我們學校在教學區和活動區構建了一個“圖書漂流”平臺,輔以文化布置,讓學生能在潛移默化下熱愛讀書。文化布置以中國的圖書發展為主線,以中國文字的演變為副線進行鋪陳。圖書漂流由一個總站和五個分站組成。每一個站牌的設計加入了許多中國元素,如中國結、燈籠、臉譜等。站牌包括站名、讀書品質、成語故事、成語意思。
(1)構建圖書漂流
站點漂流:我們根據不同的需求,設置了不同的圖書漂流的形式。有站點漂流、班級漂流、辦公室漂流和家校漂流。五個漂流站點,每月圖書輪換一次,以便滿足不同讀者的個性需求。
班級漂流:每個班級均精心布置一個小書屋,配備木質書柜,發動學生將家里的圖書帶來放入其中,供同學們借閱。圖書角設有好書推薦欄目,軟體板報建立班級英語角及其他學習陣地,可展示經典佳句和閱讀成果。
辦公室漂流:教師多讀書才能更好地帶動學生多讀書。所以學校以辦公室為單位,一月一本書、一月一交流、一月一漂流,辦公室聯動讀書。
家校漂流:學校通過家長會、QQ、微信群向家長提倡親子共讀模式,希望家長在家中開辟讀書小天地,將閱讀漂流的平臺落實到每個家庭中去,從而真正地提高課外閱讀的效率。學校也會定期組織評選“書香家庭”。
(2)發放漂流書簽
交流、分享,是圖書漂流的主題思想。因為不同讀者心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一個人讀一本書,會產生一種想法;兩個人讀同一本書,可以相互交換想法;多人共讀一本書,可以共同交流碰撞。每一位學生作為一本書的讀者傳遞圖書時,可以領取一張漂流書簽粘貼在圖書的扉頁上,扉頁上面不僅需要記錄姓名、時間等傳遞信息,還有許多其他空頁用于書寫個人的讀書心得。這樣,學生不僅傳遞了圖書,更是分享了自己的讀書心得。當下一位讀者閱讀此書的時候,還能思考別人的閱讀體會。
(3)發行漂流書幣
為了激勵學生傳遞圖書,學校還設計發行了一套“圖書漂流書幣”,以圖書漂流站為主要元素,分別設置了“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二十元”的面值。這些書幣主要是傳遞圖書、閱讀比賽等活動的獎勵。它造型小巧、設計精美,還富有教育意義,可以流通,也可以收藏,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4)聘任圖書管理員
每一個站點都由學生自我管理,站長一學期一換,通過公開競聘,學校審核,然后正式上崗。站長在自己班級聘用站員,站長與站員主要負責所在站點的常規管理工作,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書籍,同時做好日志的記錄工作。
二、構建課外閱讀管理平臺
(1)時間管理
課外閱讀時間的落實,是課程實施成敗的關鍵。學生在校時間有明確的規定,如何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既不增加學生的負擔,又能以培養學生的讀書熱情為前提,是課程化實施成敗的關鍵。
晨讀經典:學校以校本教材《根之韻》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為內容,在每天晨會課開始前5分鐘,由各班誦讀之星帶領同學們齊聲誦讀,在每節語文課授課之前抽出1~2分鐘時間,由語文教師抽樣檢查學生的背誦情況。
課外閱讀:學校每天中午抽出30分鐘以上的時間用于學生課外閱讀,周一至周三主要閱讀語文推薦書目;周四至周五主要閱讀英語的專項課外內容(其中1~2年級全部閱讀語文推薦書目)。課外閱讀的前10分鐘,以班級為單位,組織10~15名學生到指定圖書漂流站點閱讀,站點有相應的站長和站員服務同學;課外閱讀的后20分鐘,以班級為單位,由教師組織進行課外閱讀指導或進行閱讀交流活動,以保證學生在校的課外閱讀時間。圖書漂流分五個站點,覆蓋學生教學區、活動區,全天候、全方位地向所有師生開放。學生通過自我管理與自我閱讀,實現知識與能力的雙豐收。
親子共讀:每日由語文教師結合當前教學進度和每學期讀書安排,在家庭作業中布置家庭閱讀任務,家校合力共同倡導親子共讀與心得交流,定期評比書香家庭。不同時段的閱讀讓學生保證每天在校閱讀時間不少于半小時,在家閱讀時間不少于半小時,共計閱讀1小時。這樣的方式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定期閱讀、終身閱讀的良好習慣。
(2)社團管理
針對課外閱讀,學校開設了“經典誦讀”“童話閱讀”“繪本閱讀”等學科類少年宮活動小組。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社團中學習不同文體、不同類型的書本閱讀,學生在閱讀的同時,可以就所閱讀到的內容進行交流,以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三、構建課外閱讀交流平臺
閱讀,既是對書本知識的一個吸收、消化的過程,也是利用現有知識并結合生活經歷,根據不同的理解,試圖與書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更是對書本的解讀與創新的過程。優質的閱讀一定不是消遣式、娛樂式的閱讀,而是不斷豐厚人生底蘊、不斷充實心靈的過程。
閱讀與表達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學校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組建了幾個關于課外閱讀的固定欄目,為想表達、會表達的師生提供了充分展示的舞臺。
(1)我是朗讀者
2017年中央電視臺的《朗讀者》節目紅透了半邊天,受到了人民群眾極大的歡迎。學校也仿照其模式,讓教師、學生閱讀經典、誦讀經典,在了解作者、了解經典背后故事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方式表達獨特的理解。從最初的自選閱讀,到現在結合傳統節日、結合時政要聞,進行相關材料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越發有深度、有熱度、有態度。截至目前,學校已經陸續推出了三十多期內容,每期內容都備受關注。
(2)苔米花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感動了我,因為它是很多鄉村學生的真實寫照。也許這些學生的知識儲備與習作表達還不夠優秀,但他們同樣也有表達的欲望。所以學校開設了《苔米花開》這個欄目,希望學生能通過這個平臺,展示自己并實現心中的夢想。學生們學習在鄉村、生活在鄉村、歡樂在鄉村,更應該植根于鄉村,用手中的筆描摹鄉村、記錄鄉村。基于此,學校確定了《苔米花開》欄目的四大主題與五大文體:風土畫(寫景、狀物)、敘事詩(記事)、好伙伴(寫人)、奇妙想(幻想文)。
家校聯動共同促進學生進行良好閱讀的途徑與方式是多樣的。首先學校教導處會利用微信工作群、QQ群定期向教師們推送“百草園書店”“為你讀詩”等美文,然后再由教師利用家校聯系群向家長進行輻射,形成家校聯動;其次教導處還會組織教師們加入“蔣勛講文學”之類的網絡學習班,以達到提升教師人文素養的目的;學校紅領巾廣播、電視臺更會定期錄制節目,記錄學生們的閱讀過程,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
課外閱讀課程化建設,除了需要做平臺建設外,還需要安排科學的課程計劃、設計合理的閱讀課程、定制完善的評價機構等。但平臺建設是基礎,是課外閱讀課程化的物質保證、制度保障。若一個平臺建設得好,學生便可以更好地開展課外閱讀,同時一個良好的課外閱讀平臺也能為課程化閱讀保駕護航。無論在課堂上、課堂外還是回家后,課外閱讀課程化將貫穿其中,學生也將會重燃對閱讀的興趣,愿意多讀書、讀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