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帥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形成離不開科學主義的參照價值,兩者之間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本文將針對科學主義社會視角下的中國特色主義進行闡述,進而介紹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社會;中國主義社會
1.科學社會主義
1.1理論體系
科學社會主義是集合社會主義本質、特性及其發展規律,對其未來社會主義事件進行空想發展的一個科學理論。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科學社會主義的存在價值在于它的綜合性、統一性,最主要的是,該理論可以依據社會主義的本質、特性及其發展規律,合理地聯想出社會發展的未來展望。
1.2理論模型
相較其他理論學說,科學社會主義不是單體進行說明的理論,而是對多個單體進行整合與歸類的綜合型理論,打個比方,當一個圓形由多個理論形成,那么這多個理論的綜合就是科學社會主義,它的學說較為專業性和成熟性,是針對于社會的本質、人文發展、時代等各種因素聯合在一起,對未來事件進行一種理論性的空想方式,其空想出來的結果并未脫離現實,故因此長存至今。
1.3基本內容
(1)闡述資本主義私人享有者與無產階級勞務者之間社會經濟、地位等種種失衡矛盾,必將使社會主義顛覆資本主義,無產階級替代資本主義私人占有,站在客觀角度上,依據當時社會所發生的社會本質事件及其他,進行必將發生事件的科學論述。
(2)科學社會主義的主要思想來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列觀點、學說而形成的,而馬克思主義的出世,正是無產階級顛覆資本主義,兩者之間進行革命斗爭的勝利標桿,對此,無產階級的存在無異于掘墓人,即打破資本主義的改革。另外,無產階級政黨在無產階級改革斗爭中和建設中意義重大。科學社會主義鮮明的實踐性和必然判定性,在無產階級的運動革命中較為突出,故而與其聯系最為直接、密切,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論體系。
(3)無產階級的主要目的就是破除一切階級制度,從而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時代過渡。對此,在無產階級崛起的背景條件下,在進入無產階級社會的發展前景中,必須對社會上的社會因素、矛盾、本質等進行整體改造,全力發展驅動力,做到社會主義建設,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的偉大目標。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2.1理論綜述
中國共產黨對現階段的發展綱要(建設政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概。其科學理論主要涵義為,將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則理論與中國的實際國情、民情所結合起來,進而為其創建出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實現農業、國防、工業與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建設,力求將中國打造成一個文明和諧、富強民主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簡要說明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中國實情建設,該社會主義的形成并非照抄,而是繼承與創新的表現標志,該理論意在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建設道路。
2.2理論特點
(1)民主性:中國的最大特點就是人口數量龐大,而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目標就是讓人民當家做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銘記在心的偉大使命,為了該項使命,其中國的建設道路已延續了將近70多年的建設歷程,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精神,也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時代建設與奮斗。
(2)時效性:文化的傳承,會隨著時代思想的升華而逐漸變質,不同的思想決定了不同的文化性質,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建設就是解放思想。
(3)民族性:中國隸屬于泱泱大國,其人口普及率多如牛毛,此基礎下,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組成了一個中國特色的文化小特色,56個小特色的文化加成和傳統美德的弘揚,讓中國變得文明、和諧、美麗起來,從而形成社會主義內容結合中華民族形式的全新文化。
(4)創造性:社會改革的本質要求,是揭露社會主義事件矛盾、發展改革的創新意識,同時也是推進文化事業建設新進步的重要表現。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的改革建設要求、深化文化事業的改革管理,并遵循其內在規則,讓其市場機制達到有效發揮的積極作用。
(5)科學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其中國現階段具體國情的結合背景下,繼承式與創新式相輔相成中產生出的,符合時代社會需求的理論學說,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除了具有科學化外,還具有民主化。
(6)群眾性:社會主義建設文化事業的人口基數龐大,而中國人口是全國人口基數最多的國家,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具代表性,該建設目標、策略、根本原因及展望皆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心聲,遂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使之成為社會主義的“四有”公民。
2.3基本特征
(1)以民為本:得民心得國,愛民、懂民、為民的服務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存在的起點和落點。
(2)經濟市場: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讓其利用國家的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經濟運行。
(3)共同繁榮:富強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成立的主要目的。
(4)公平公正:從嚴治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存在的基本要求。
(5)民主政策:讓人民當家做主是建立國民經濟的社會保障。
3.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
3.1歷史方面
歷史理論改革上,科學社會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開山鼻祖,沒有科學社會主義的參照,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所以它們屬于繼承與衍生超越的關系。
3.2發展方面
社會發展上,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是綜合性的社會主義發展,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念則是在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上,衍生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情使命的社會主義理論,簡單來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個小分支。科學社會主義堅持透過社會主義的本質、社會屬性、社會發展趨勢的邏輯來對未來社會發展進行聯想,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是以發展中國的社會主義為目的,因此兩者是堅持與發展的關系。
3.3復雜方面
復雜程度上,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設主義社會是不能分開的,雖然兩者之間的產生時代和歷史需求不一致,但是它們在政治、歷史、社會等各方面因素上都是共同存在的,各個因素方面的影響因素導致了兩者之間出現了異同點。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有過三次改革,由此可看出其是隨著時代的社會發展而改變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該理論所堅持的社會本質是不變的,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是來源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其中分支基礎,進而結合共產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建設理念而形成的。基于此,兩者屬于理論-建設和建設-理論的關系。
3.4哲學方面
哲學視角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屬于社會主義,一方面具有科學社會主義的普遍原則,另一方面又具備了科學社會主義所沒有的理論建設。于科學社會主義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不摒棄科學社會主義標準原則的情況下,通過中國共產黨現階段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所衍生出的特殊式社會主義,所以兩者之間存在著科學普遍性與中國特色性的辯論關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特色主義是基于科學主義社會發展、歷史轉折、哲學參照、復雜演練出來的一個符合中國實際國情發展的社會理論體系,該理論體系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時代性、科學性、民主性等多方面的時代特點,完全適用于中國國民經濟的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閻志民.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J]. 科學社會主義,2007(06):28-32.
[2]楊春貴.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概括[J]. 中國社會科學,2008(01):9-12+204.
[3]吳元梁. 比較視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 中國社會科學,2008(01):18-23+204.
[4]陳鵬,余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邏輯——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角度[J].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19(03):11-17.
[5]李健,孫代堯. 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源流關系論綱[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02):21-25.
[6]閆志民.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關系問題的再認識[J]. 教學與研究,2013(06):54-60.
[7]肖貴清,白云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特色的有機統一[J]. 思想理論教育,2018(02):18-25.
[8]周新城. 正確理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J]. 經濟縱橫,2018(05):1-3+130.
[9]李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遵循和發展[J]. 教學與研究,2013(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