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靜
摘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確保學生可以有效完成學習過程的保障。本文基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興趣;課堂教學
學生只有產生興趣,才能夠對知識產生渴望,積極性提高的同時,無形地融入到與老師和同學的交流互動之中,在不斷地分析、探究和實踐中形成獨立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激趣教學體系的構建
所謂激發學習興趣的教學體系,出發點是每個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來觀察不同學生所表現出的差異性,從而設計出具有針對性的興趣培養教學策略。具體可分為以下幾點:
1、投石問路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與學生進行溝通,在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后,根據其認知水平等特點來設計教學。例如,在每一個新單元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向學生發放一個小問卷,問題數量不要多,要包括主觀題與客觀題。例如,關于某一具體知識,之前是否有所了解?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看看;你希望這節課用什么方式進行?游戲、活動、課件等等。主觀類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受到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從而產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而在課前通過對知識進行討論,也能夠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重視度,進而養成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思考數學現象的習慣,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敏感性。
2、隨機應變
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教師要做到一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但很多時候,由于課堂教學的動態性,會有很多突發事件,即便是教師提前對教學環節和內容進行了預設,但難免會出現一些意料之外的狀況。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地關注學生的反饋,從一個回答或是一個表情之中,都要能夠提取出有用的信息,比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教師應耐心地問一問學生“這里聽懂了嗎?”“還有什么地方不太清楚?”等等,針對學生的實時反饋,來及時地對教學做出有效調整。
3、回顧反思
在一節課的教學過后,教師也仍要給學生發一個簡單的小問卷,內容可以是對本節課的疑問和建議;也可以表達對本課教學方式所持的態度,如果不喜歡的話,那么說一說自己喜歡哪一種方式等等。問卷在課下要及時的收回,既能夠便于解決學生對于當堂課的評價,也便于教師在之后的教學中引以為鑒。
這些互動的方式不僅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還能夠真正地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增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此外,及時地溝通與交流也可以使教學能夠一切從學生出發,使學習真正成為是必須要經過努力才能夠掌握和學會的一個過程。
二、教學實施原則
1、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獲取、吸收掌握的過程最終需要學生來完成,但組成教學的兩個主要成分又離不開教師。因此,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前提,進而借助教師自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學習,科學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認識圓”相關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圓,并了解圓是平面上的曲面圖形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如何畫圓,看哪一個小組中畫圓的方法最多。教師提供繞線圖釘、筆、圓規、硬幣等材料供學生選擇,并在小組探究結束后向其他同學介紹畫圓的方法,并讓學生說一說各自認為畫圓最簡便有效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漸地從多種方法中總結出畫圓的規律和技巧,即先通過固定點、確定長,然后再旋轉的方法,既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性,也實現了課堂教學中的自主探究與合作,并且是由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完成的。
2、靈活調整,打破傳統
學生是單獨的個體,又是具有統一性的群體,情況比較復雜,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靈活地對教學進行適時調整。比如某些幾何知識需要借助實物教具進行輔助教學,這樣可以實現更佳的教學效果,那么教師就需要將教學時間較多地分配在實踐操作環節,打破傳統教學中過多地課堂練習。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相關內容教學中,教師通過剪紙藝術來導入教學,讓學生自己動手嘗試剪出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并說一說自己的剪法,教師根據學生剪的時候是否將紙對折來進行分類,引導學生對兩部分圖形的特點進行分析,把握對稱圖形以及對稱軸的特征及概念。
3、優勢互補,較差運用
在互動式的課堂教學中,除了首先考慮到的學生差異等綜合因素之外,教師還要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策略實施之前對具體情況進行分析,以便于綜合、交叉使用教學策略,使不同教學策略能夠優勢互補,有效實現對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例如,在“認識鐘表”中,教師從實際生活中引入概念,觀看一個小朋友一天的生活,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之后,說一說視頻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時間都分別做了什么事,自己又是如何識記畫面中的時刻的。在學習整點時,教師可以展示6時、8時和下午4時的畫面,讓學生找一找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并用實物鐘表進行撥動,供學生觀察。在學習半點時,展示7時半和8時半的鐘面,問一問學生發現了什么。對比總結,當分針指向12的時候,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當分針指向6的時候,時針指向7和8中間,那么就是7時半。除了課上的多媒體課件以及實物鐘表的運用,教師也可以向學生安排課下活動,回家和父母商量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度過一個有意義的周末。這種交叉使用多種教學策略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錯落有致,實現了優勢互補。
三、具體培養策略分析
1、創設情境
數學離不開生活,而創設貼近生活的數學情境,能夠在生活中引導學生發現并認識知識,也能夠使其形成從生活中抽象數學知識的思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實際價值,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例如,在教學活動“平面鑲嵌”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觀察常見到的地板磚密鋪,從回憶自己家里鋪設的地板磚以及街道上見到的地磚來感受多邊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進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學習平面鑲嵌都需要哪些條件。
2、動手實踐
學習是一個主動性的過程,還應富有個性。除了接受學習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方式來體驗猜想、推理、計算、驗證的數學化過程,從而獲取知識和能力。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內角和”中,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用量角器去實際測量每個角的大小,然后相加得出內角和,但很容易由于測量所產生的誤差造成數值出現偏差,這時教師就可以提出疑問:“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準確得到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呢?”引導學生將三角形三個角的頂點折到一條邊上,然后把每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撕下來拼一拼,可以發現都能夠拼成一個平角,進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綜上所述,培養學習興趣雖然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卻不乏新意,它在數學學科的教學中仍然十分重要。教師所做的是要讓那些基礎并不好的學生,重燃對數學的信心。當然,這也需要教師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努力。
參考文獻:
[1]裴紅.論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與學習興趣的培養[J].學周刊,2019(17):42.
[2]郭劍銳.如何增加小學生對小學數學課堂的興趣[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09):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