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紅
小學數學課,教師采用很多種教學方式,但要成為一堂好課,課的設計在課堂中必定生成出有幾個特別吸引學生的、出彩的地方,也就是教學出彩點,也是亮點,通過這些地方,才能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課堂品味及課堂價值才得以提升。
課堂教學成敗與否,關鍵在于老師是否根據數學魅力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恰當的教學方法,生動而又直觀形象,巧妙的教學語言來調動學生激情,碰撞學生思維,使課堂高潮迭起,效率大增。不只是說做好這些就能達到理想的課堂的要求,當今課堂提倡精講多練,簡簡單單、快快樂樂學數學,課堂中的作業設計能夠巧妙地引發數學課堂的高潮。
案例一:我在執教《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并能靈活運用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形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同時又是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面積、梯形面積、圓的面積和立體圖形表面積計算的基礎。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教材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展現學生探究的過程,通過公園準備在一塊平行四邊形的空地上鋪上草坪,求空地的面積這樣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的問題。讓學生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推理的過程,通過“剪、拼、移” 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學過的圖形,找出平行四邊形底和高與長方形長和寬的關系,把握面積始終不變的特點,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并通過運用面積公式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體驗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為:通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會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在參與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思想方法,體會轉化給學習所帶來的方便。通過猜測,操作,實踐,歸納等環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思維能力的培養,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由此我在課中設計了三類作業,1.給出底和高直接口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設計意圖:活學活用,基礎百分之百過關。2.簡單實際生活中的應用。設計意圖:知道生活中的應用題目的格式,注重單位的強調與答語的書寫,從細節中體會數學的嚴謹性。3.基礎升華。給出一個平行四邊形,標出其中不常用的底邊上的高,問學生你有辦法求出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白要測量出底和高才能求面積,同時通過生成錯誤來深入強調底和高要對應才能求出正確的面積,從而提升課堂的層次,引向課堂的高潮,同時通過兩組底和高的計算,引導學生尋求數學的真諦,感受數學的魅力,滲透辯證思想。
案例二:《一個數除以小數》屬于數與代數這部分知識,而數與代數始終貫穿于小學學習的始終,在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第二小節“除數是小數的除法”,是在學生學習了第一小節“除數是整數的除法”(小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整數除以整數商是小數)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對于除數是小數的除法,學生剛剛接觸,可能在算法上不盡相同,教材滲透了轉化這一思想,目的是讓學生把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轉化為除數是整數的除法,也就是讓學生通過把新知轉化為舊知,進一步了解轉化思想在數學中的運用。本節課只要學生理解了“為什么要轉化?怎樣進行轉化?”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除數是小數的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其教學目標: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理解并掌握一個數除以小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口算、筆算。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除數是小數的小數除法計算方法的過程,進一步體會轉化的數學思想。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由此我設計了以下課中作業:62.4÷26= 62.4÷2.6= 0.528÷0.16= 51.3÷0.27= 26÷0.13= 這幾道題是由易到難,每一道題均有每一道題的知識點,從而層層深入,促使知識掌握更牢固,并讓學生一次次在犯錯中成長,記憶更深刻。
案例三:我在進行《四則運算》教學時,結合教學內容,開展簡單的競賽活動,比賽符合兒童年幼好勝、不甘落后、喜歡表揚的性格特點,使課堂再一次進入高潮。通過這樣比賽可以促使學生計算技能的形成。如采用開火車的形式,來訓練口算,看看誰能把火車開得更遠;采用比一比,拼一拼,看看誰能得到勝利的小紅花,采用小組競爭的方法,充分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借用多媒體課件、一體機、卡片、小黑板等,對學生進行看題算、聽題算、搶答算、游戲中口算等訓練方式,使學生成為主動,由討厭計算轉變為喜愛計算的過程。
總而言之,練習是小學數學課中重要的環節,在小學數學課堂練習作業中,應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具有趣味性和生活化的數學課中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新的作業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單調重復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層層遞進、質疑設難、生動有趣,從而激發或再一次制造課堂教學高潮,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有效課堂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