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霞
摘要: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在主動學習、學會學習。在歷史課堂上,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需要不斷探索。
關鍵詞:歷史?深度學習?能力?途徑?方法
深度學習是在近幾年新課程改革中,我國學者引進的新概念。深度學習強調批判理解、內容整合、意義建構和遷移應用,是一種有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高品質學習方式。我校于2017年成功申報并立項國家級課題《大面積促進初中生深度學習的教學行動研究》,筆者作為課題組成員對歷史學科教學中如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進行了大量研究和思考。
一、教師深入研讀課標,精心編寫導學案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前提
目前,初中歷史課本知識繁雜、內容多,導致學生普遍不喜歡歷史課。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歷史老師在備課上多下功夫,準確把握教情和學情,學會取舍,減少無效工作。
1.教師要深入研讀課程標準,準確掌握哪些是重點和難點。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做到精講善學精練,而不是只要求學生背書。對于畢業班的復習課,則要深入分析考試綱要和歷年中考試題,對比近三年的考試范圍變化,從中找到出題方向和規律。
2.課堂的主體是學生,在日常教學中會出現很多生成性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和預設的能力。教師只有具備大量的閱讀儲備,以及對問題作好預判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應對自如。比如,歷史教師案頭要常備《中國史綱要》《全球通史》等書籍,并時常閱讀。
3.教師課前編寫導學案,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
(1)導學案的設計要依據學生的知識水平。七年級學生剛學歷史,對歷史比較陌生,設計時應盡量從簡單提問入手,題型多以填空題為主。八、九年級應培養學生分析理解能力,多以簡短的材料閱讀為主。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為課堂中的學習做好鋪墊。
(2)導學案的編寫要依據課文特點、知識結構的不同,分類編寫,如可以分為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科技史、國別史等。講授新課的導學案必須注重基礎知識,可以用表格式或提綱式,將課文中較簡單的內容直接寫出來,將學生難掌握的、易錯的部分編成“填空”;對于理論較多的部分可以用詳解的方式表現,如“點撥精講”。在上復習課時,要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及靈活運用。可以分成專題講解和熱點分析,通過古今中外,點、線、面地穿插復習,既能鞏固基礎知識,又能對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對于重點課文,可以在導學案后面附上練習題,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練習題的設計應精練,注意梯度,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選活用史料,能提升學生深度學習歷史的能力
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是歷史學科重要的核心素養之一。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學會史料辨析的方法。歷史教學中史料種類多,比如出土文物、遺產古跡,民間傳說等,教師要精選史料資源運用到課堂中去,增加課堂感染力。學生閱讀史料不僅能增強學習興趣,還能提升自身修養,把握歷史規律,提升深度學習歷史的能力。精選的故事型史料,能通過生動講述歷史人物的故事情節,描述人物特點,提升學生對史料的認知理解程度。如學習《岳飛抗金》一課時,精選的史料有岳飛抗金的壁畫,《宋史》的文字記載,郭沫若的評論等。一方面,其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通過對社會背景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宋代政府的腐朽,更通過對岳飛抗金的客觀評價提升了學生深度學習歷史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
初中歷史課文內容比較枯燥,而創設一個帶有情緒色彩的具體生動的場景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將抽象的文獻史料轉換為歷史場景,讓學生親身感受,身臨其境,這樣能化繁為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更有利于教與學。
1.注重角色扮演,還原歷史場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主動參與其中,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主動性。讓枯燥的史料變成“能說話”的史料,讓歷史課更有趣、更有歷史味,能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比如學習《漢武帝大一統帝國》一課時,就可以讓一位學生扮演漢武帝,另三位同學扮演大臣。漢武帝提出:“三大治國之憂,諸位大臣誰能替朕分憂?”三位大臣分別提出三大治國之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頒布推恩令;統一鑄幣,鹽鐵官營?!蓖ㄟ^生動的人物對話表演,把漢武帝鞏固大一統措施一一表現出來。像這樣將抽象的內容融入到鮮活有趣的情境當中,能有效激發學生興趣。
2.創設多媒體教學情境,增加課堂吸引力
歷史課文中的諸多史實故事被改編成影視劇或音樂作品,教師可以節選其中的片斷進行教學。把復雜的內容用電影、動畫、音樂等形式展現給學生,再現歷史情境,吸引學生融入課堂。比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一課時,教師可播放影片《甲午風云》片斷,讓學生直觀了解當時清政府挪用軍費的史實和鄧世昌視死如歸的決心和勇氣。通過觀看視頻和對比學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也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3.創設語言情境,激發學生情感
歷史課堂中,要想學生主動融入課堂,教師可以為學生營造有意境的學習氛圍。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可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教師可發揮自己的語言魅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如學習《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一課時,重點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維護兩岸統一的情感。教師可以自己朗誦余光中的《鄉愁》,用富有情感的語調烘托出濃濃的愛國意境。
四、制作思維導圖,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重要方法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新課程改革的難點,也是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突破點。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基于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創造性學習的方式之一便是學會制作思維導圖。思維導圖是一種簡單而又有效的幫助思考和記憶的工具,它用“畫”的方式來協助記憶和思考,能化繁為簡,將復雜的事物變得具體直觀。
1.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深度學習的過程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只有對課文知識有深入的分析、對課堂講解有深入的理解并掌握,才會有制作思維導圖的可能性。學生在學習稍難知識時,思維是混亂的,而在嘗試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會認真閱讀課文,并對課文內容進行分類整理,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當看到自己創作的五彩繽紛的線條和箭頭時,他們會有成就感和愉悅感。對于稍簡單的知識,學生直接上手畫思維導圖,制作完成后學生會對記憶的知識形成一個清晰的線索和脈絡,提綱挈領,比抄課文死背書效果好得多。
2.在具體的制作中,要以學生為主,以教師點撥為輔,培養學生多種素養
創造的過程一定是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和參與的過程,傳統的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不會主動參與和自己動手去做。在課堂上制作思維導圖幾乎完全需要學生動腦動手,教師只作簡單的點撥。在制作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總結概括能力,團結協作能力;在展示的過程中,也能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正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以《第一次工業革命》一課為例,教師可以提示核心詞匯:背景,歷程,影響,啟示。學生經過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主干知識有四條線,每條線下分成若干條子目。這樣層層分析,學生自己動手制作思維導圖,思路更清晰,知識更能融會貫通。
在當前素質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我們初中一線歷史教師不僅要更新教育觀念,更要創新教與學的方法,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揮創造性思維的舞臺,探索一條符合初中生心理特點的深度學習模式,以大面積提升學生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
[2]王大新.對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幾點思考[J].安徽教育,2003(9).
[3]LangGoodfeIIow.深度學習[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7.
[4]東尼·博贊.思維導圖[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95.
[5]朱世光.中學歷史教學行與思[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5).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