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




摘 要: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事關整個課堂教學成敗,具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課堂方向,營造教學氛圍的良好作用。筆者以為在導入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考慮學情、教學具體內容等因素來設置導入的具體內容及形式。
關鍵詞:導入;激發興趣;課堂教學
導入作為課堂開場白,“它是教師激發學生興趣、喚起學生求知欲,誘導學生進入教學狀態,幫助學生在接受新知識前做好心理和知識上必要準備的一種教學行為”,一個精彩的導入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能給學習者帶來更多的課堂期待,進而提升整個課堂教學質量。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筆者以為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重視導入的重要作用,且具體在設計導入環節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學情、教學實際內容,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總結,將導入設計作為提升課堂教學的突破口,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下面,筆者結合個人教學實際經驗,精選兩個筆者實際設計的導入作為案例,對導入的設計作一些探討,以求教于方家。
一、緊扣主題,設疑置問,創設神入歷史的情境場
案例一: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美蘇關系的轉變
師:導入“兩幅關于美蘇雙方關系轉變的圖片”,一幅是美蘇雙方士兵在1945年德國易北河會師場景圖片,一幅是以美蘇古巴導彈危機為事件的美蘇領導人較量的漫畫圖片。并以文字予以說明:“1945年4月美蘇軍隊成功地在德國北部易北河會師,雙方士兵緊緊相握。可他們怎么也沒想到,17年后,雙方居然以另外一種方式又“握手”了,同樣是握手,由圖1到圖2,反映了戰爭結束前后美蘇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從盟友關系變成了對手關系。
師:那么美蘇雙方為何會由戰時的盟友變成戰后的對手呢?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了雙方關系的轉變,今天我們就一同來學習《美蘇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形成》一課。
“導入的主要目的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學習中來,抑制其他有礙學習的無關活動。”因此,筆者在設計此課導入時,首要考慮的是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牢牢把握課文主題。此導入重點抓住了課題背后的核心信息,即美蘇戰時的盟友到戰后的對手關系實際上是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這種變遷是學生內在所期待探討的地方。如何讓這一變遷內容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是導入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的地方。為此,筆者以親臨歷史現場的史實圖片和學生感興趣的漫畫圖片來創設神入歷史的情境,為學生制造了活化思維的問題,使得學生對于戰爭結束前后美蘇關系變化有了直觀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利于學生對于美蘇關系轉變因素的內在思考,為本課的學習作了良好的鋪墊。
二、親近生活,激發興趣,營造學習的愉悅場
案例二:夏商政治與西周封建——關于兒子姓氏的困惑
師:課前老師給大家談談到目前為止一直困擾老師本人的問題,就是老師的小孩姓氏問題,老師本人的父親姓牟,母親姓楊,本人姐姐姓牟,本人從母姓楊,去年老師本人有了一個男孩,男孩他媽媽姓鄭,大家覺得這男孩該姓什么呢?
生:應該從父姓楊。
生:我覺得應該姓牟。
生:我還覺得姓楊或者跟隨您夫人姓鄭。
師:其實大家的這種不同意見正是令我困惑的地方,我家里面對于小孩姓氏
也分成了觀點對立的兩派:一派以我爺爺、父親為代表,主張應跟隨他們姓牟,他們給出理由是“三代歸宗,這是中國傳統”,一派以我夫人為代表,主張姓楊或者姓鄭,她的理由是“下一代姓氏應該隨父母姓,首先是隨父親姓,這也是一貫傳統”,這兩派的觀點明顯對立,我該如何選擇孩子的姓氏呢?真的很苦惱。其實追根溯源,這種姓氏之爭,都說是遵循傳統,究竟誰更靠近久遠的傳統呢?這還要從中國古代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建設說起,那么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是如何構建的?為何會對下一代姓氏都有深遠影響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夏商周政治制度。
這一導入設計在實踐中得到了許多好評。許多聽課老師紛紛表示筆者這個設計很接地氣,有老師談到這個“關于老師兒子姓氏的困惑”導入設計將枯燥的制度學習成功地以親近日常生活方式進行包裝,將學生求知欲牢牢地抓住了。學生課后還一直追問“老師,您小孩最終姓什么?”,還有學生寫道“沒想到一個姓氏之爭原來還有如此淵源的歷史傳統,看來日常生活中許多點滴都與歷史有關,歷史太有意思了”。聽到看到這些,筆者內心激動不已,無疑這說明這個導入起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筆者真心為這個導入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感到高興,也激勵筆者進一步進行更深入的導入設計研究。
筆者課后思考,以為此設計之所以得到同行及學生的認可,首先在于教師選取了親近生活的題材,容易拉近學生的心理距離,其次設計高度切合了教學內容,運用姓氏使之與遠離學生的枯燥政治制度建立起了有機聯系,有針對性地將生活現象與學生“最近發展區”聯系起來,同時又以學生幫助老師解惑的新穎形式,將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潛移默化地灌注了師生平等的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求知探討問題的興趣,最后又以疑問的方式自然銜接到了教學核心內容“夏商周政治制度”,這樣整個設計由近及遠,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始終處于期待渴望的心態去學習,為整堂課的順利開展起到了突出的引領效果。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學生能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這種課就上得有趣,學生更期待從中體驗到歡樂”,由此可見,設計導入時,教師選擇素材的生活性,與調動學生的主體性與求知欲是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
三、史味素材,直扣心弦,勾起學生的學習欲望
案例三:兩極對峙格局下的世界——一個來自異國他鄉的禮物
師:上課前,老師給大家欣賞一組圖片,在電腦PPT幻燈片上導入一組照片“柏林墻殘片構成的禮物”,這是大家的學長旅德歸來送給老師的禮物,老師這里也有實物(順勢用手在包里掏出“柏林墻殘片”的實物,分發給班級同學互相傳閱觀察),大家猜一猜,這禮物是什么?
生:應該是柏林墻的殘片。
師:非常好,這位同學眼觀非常敏銳,歷史洞察力十足。這就是見證了現代德國分裂與統一的柏林墻殘片。導入“四國分區占領德國柏林圖”,描述:1945年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及其首都柏林,1949年德國一分為二,導入“柏林墻一組照片”,1961年,蘇聯授意民主德國政府在柏林修建了一道由鋼筋混凝土、鐵絲網、瞭望塔、壕溝、軍事哨所等組成的軍事隔離帶,史稱柏林墻,從此東西柏林被人為地劃分成了兩個不同的世界。德國人的心中也從此留下了一道難以忘懷的傷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這道傷痕?是這殘片構成的柏林墻嗎?還是?…(略微停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柏林墻的前世今生:關于柏林墻及其墻背后的故事》。
課后筆者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學生認為此導入讓大家被一種深深的歷史感吸引住了,很是新穎,對于接下來的新課很是期待。筆者認為學生的這種歷史感是緣于此導入設計的幾處亮點。首先在于實物導入,以學生難以接觸的真實歷史實物導入,使得學生興趣甚濃,探究的求知欲被迅速地激發出來。其次,在于基于生活性與懸念性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猜測“學生旅德歸來送給老師的禮物是什么”,這一生活化的問題與懸念性的歷史內容作了良好的融合,將學生的內心緊緊地抓住了。最后,此設計還充分運用了地圖、實景圖片等歷史韻味濃郁的素材,柏林墻從殘片變為了整片,將學生逐步從直觀到深刻地帶入到了七十年多前二戰結束后的德國,為學生探討“究竟是什么原因刻下了這道傷痕?”這一問題,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間。因此,筆者以為,要設計打動人心的導入,在素材選擇與問題設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素材生活性的同時,還應注重將歷史性與情境性進行緊密的融合,創設起勾起學生求知欲的思維空間。
綜合以上三個具體導入案例,我們可以發現,要設計一個受學生歡迎,同行贊賞的精彩導入,教師應該深挖課程教學內容,在切合教學主題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學情,運用多種素材,以生活性、懸念性、歷史情境性來激發學生求知探討的欲望,為學生營造強烈期待感、愉悅感的課堂內心體驗場。
參考文獻
[1]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何成剛:《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訓練》,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楊志才:《給歷史教師的101條建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4]汪德武:《細節拓展在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歷史教學》,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