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愛民
摘 要:課程是德育的重要載體。青龍街小學充分挖掘地域歷史文化資源,構建鄉情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引領學生親近家鄉,在實踐體驗中了解傳承家鄉文化,培養濃厚的家國情懷,提升整體素質。
關鍵詞:鄉情德育;實踐活動;課程
課程是師生生命共舞的歷程,規劃課程就是規劃人生。學校以“精致教育,精彩人生”為辦學理念,遵循“講臺無邊界,生活即課程”的大教育觀,充分挖掘學校所處歷史名城的文化資源,創新性地開發建設德育實踐話動課程,引領學生扎實走好人生每一步。
一、聚焦育人目標 教育與時代共進
“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每所學校每位教育人都應該思考和回答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社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绷暱倳浿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一流人才,需要通過以文化人和實踐育人兩個方面”……黨和國家的系列政策文件不但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也指明了育人的方法路徑。
新時代的德育工作不應局限于學校圍墻之內,而應創設更寬闊的育人環境。學校所處的濟南老城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人文景觀資源豐富,既散發著城市的繁華氣息,又浸潤著古城的沉靜如田園般的風情。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和名士賢人在濟南留下了佳話故事,這些都是青龍街小學獨特的教育資源。鑒于此,學校圍繞育人目標,根據學生特點開發實施本城特色的《童趣泉城》德育實踐活動課程,以培育學生家國情懷責任擔當品質為主要目標,充分發揮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變“活動”為“課程”,變“說教”為“實踐”,不斷拓寬學生成長的真實場域,提高德育的親和力實效性。
二、加強頂層設計 優選課程內容
有效的課程看似“教育無痕”,實則背后經過了教育者精心的選擇和設計。教育應以生活為中心。好的德育實踐課程要生活化,是對生活的一種精選。濟南老城有著4500多年歷史文化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歷史景觀和人文資源,什么樣的內容可以列入課程?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我們秉承“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原則,教育者首先擁抱這座城市,深入老城的大街小巷,一遍遍進行“行走的教研”,精心考察選擇可以列為課程的“項目”。然后,通過面向學生的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站在“兒童的立場”“兒童的視角”,從為了學生、激活學生的角度,頂層設計應開展的德育實踐活動主題。最終構建起了比較完善的《童趣泉城》課程體系,分為“泉”、“城”、“人”、“文”四大版塊,包括藍色之源(泉)、紅色之魅(城)、黃色之光(人)、綠色之韻(文)模塊,形成了系列課程群,根據各個年級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學習能力系統編排,實現了目標的螺旋上升,內容序列推進。
三、探索實施策略 凸顯課程特色
最好的教育是實踐,最美的課堂在路上。德育實踐活動課程真正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雙手去探究,真正體現“玩”和“趣”兩大特色。
(一)年級自主實施,主題“驛站式”研究。德育實踐課程的開展由學校各年級自主決定和實施,學校領導和科室部門只提供專業引領和服務保障。在此過程中,各年級真正實現了“由被動執行到自主決策、由實施課程到創生課程”的轉變。年級圍繞活動主題,采取“驛站式”的研究方式,形成了“確定主題—專業支持—系統建構—具身實踐—表現評價”的五步實施流程和策略。
第一階段:確定主題
各年級成立課程團隊人員,包括年級組長、教師、家長 學生等,圍繞主題,共同討論項目規劃。
第二階段:專業支持
學校提供專業支持,引導各年級進行研究,請專家進行專業指導,教師進行個性化學習。
第三階段:系統構建
學生及家長教師進行集思廣議,整體思考活動方案,實施及評價。
第四階段:具身實踐
教師精心組織實踐活動,學生全員參與,親身感受,多種方式投入學習。
第五階段:表現評價
各班級和課題開發人員對整個活動實施情況進行總結,反思,評價,使學生進一步優化。
(二)重建德育路徑,親歷知識體驗的過程
在德育實踐活動課程實施中,學生的體驗學習依循“發現質疑、信息查閱、現場探究、跨界體驗、活動評估”五步路徑進行。以五年級實踐課程“大明湖的橋”為例?!鞍l現質疑”階段:學生提出問題,如大明湖有多少座橋?現存最古老的橋是哪座?最大的橋是哪座?橋名是怎么來的?有哪些關于橋的故事……然后制定研學任務單;學生先進行網上資料搜集,然后到大明湖實地研學探究,找出了54座橋,并通過測量、計算、繪畫等繪制出橋的方位、樣態,用詩文等標注橋的歷史及文化;向游人講解推介關于橋的故事;回到學校后,交流活動收獲,進行橋文化展示,分享學習成果。
(三)實施跨界整合培養綜合素養
跨界整合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跨學科性,課程內容并不單指向某一學科知識,而是多學科多角度,適用于一切情境,聚焦于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二是整合性,打破學校與生活的界限,強調對學生知識建構、情感態度、行為能力的統整及綜合能力的培養;三是指向問題解決,培養學生在德育實踐活動中問題解決的能力;四是面向未來,通過課程實施培養學生面向未來所需要的素質和能力。
在課程實踐過程中,充分利用學科課程資源,同時也通過跨學科主題探研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廣度與深度及探究能力。如,語文老師推薦必讀必誦濟南的書及美文、音樂老師教會學生唱《濟南、濟南》《夢回老濟南》、《全世界都在說濟南話》、體育教師把“登千佛山、繞跑大明湖、數清英雄山的臺階”作為打卡項目等等。
實踐證明,鄉情課程創設了一個充滿溫情充滿智慧的生命場,學生浸潤其中,感受家鄉的美,體驗優秀的傳統文化,享受著濟南的詩意生活。這樣一種靈動的課堂姿態豐盈學生童年生活,滋養他們漸行漸廣的人生之旅。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
[2]朱小蔓.《中小學德育專題》[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