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改平
摘要:面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力圖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教學的側重點由被動地“教”轉向主動地“學”,以使學生能夠以學習主體的身份來對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親身參與,以使傳統課堂長期以來低效的現狀得以及時扭轉,從而達成理想中的教學預期。下面,筆者就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問題淺談一二,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歷史;自主學習;問題;條件;指導
歷史學是一門十分復雜和廣博的知識體系,整體性、抽象性、發展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特征,再加之中考歷史題目中所涵蓋的知識面十分廣泛,學生必須對歷史知識進行全方位地了解和學習,才不至于在中考中失利。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應當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讓學生以課堂主體的身份來親身參與到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探索活動中,以便在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同時,還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認識。
一、提出問題,積極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階段的學生學習思維較為活躍,問題是驅使他們展開一切學習和探究活動的源泉和動力。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不妨在課堂教學之初以問題為契機,以學生的思維水平為依據來誘導學生積極思考,以便在聚焦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還能夠為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三國鼎立》這課之初,我先是向學生播放了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并向學生出示了曹操、劉備和諸葛亮的圖片。之后,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嗎?”學生紛紛答道:“《三國演義》!”于是,我繼續說道:“沒錯。‘是非成敗轉頭空’,轉身之間或得或失,這一道理在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曹操身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為什么要這樣說呢?”接下來,我讓學生打開課本,自主歸納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這兩大戰役的交戰雙方、時間、特點及結果。如此,通過在課堂教學之初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既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思考,又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
二、創造條件,營造氛圍,提供自主學習機會
有了自主學習的動力之外,學生還需有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足空間,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積極思考、合作探究。另一方面,教師還應立足學生的學習特點與教學的具體內容,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營造氛圍,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自主學習的機會,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所在。
在教學《原始農耕生活》這課時,我先是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播放了一段與之相關的短片,其中主要包括牲畜飼養、植物種植、男耕女織等畫面。待視頻播放完畢,我向學生問道:“我國古代的農業器具有哪些?人們在進行農業生產時離不開哪些動物?我國古代農業的改革發展主要經歷了哪幾個階段?”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內容來對以上問題展開交流探討,并以小短劇的形式將本組的研究成果展現出來。如此,通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留足空間,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切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實現了師生、生生之間的良好互動。
三、指導學法,適時引導,提高自主學習效率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陶行知先生也曾談到:“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可見,“會學”比“學會”更加重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既離不開自身的經驗積累,更離不開教師的適時引導。基于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注重學法研究,并不失時機地教以學生科學學習的方法與策略,讓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到“會學”,并以此來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關鍵是要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因此,教以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首當其沖地就是要教以學生正確、有效的閱讀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我通常是根據以下幾個步驟來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的:讀目標,知全書——讀課文,曉細節——讀插圖,揭本質——讀年表,了因果。除此之外,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也尤為關鍵。因此,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我通常會在行間巡視,并在了解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與進度的同時,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和點撥,以便在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掃清障礙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效率,讓學生由“學會”逐漸過渡為“會學”,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傳統課堂長期以來“高耗低效”的現狀,就必須要勇于革新傳統的教學觀念,并始終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自主習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以獲取高質量、高效化的歷史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敏.淺談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中國教師,2017(S2):3.
[2]倫麗麗.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學習模式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