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民
摘要:眾所周知,后勤保障是干部培訓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證干部培訓機構各項活動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因此,在干部培訓機構活動開展中,我們要提升后勤保障的思想認識、建設后勤保障制度等,以此提升后勤保障質量。
關鍵詞:干部培訓機構;后勤保障;提升對策
后勤保障是干部培訓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證干部培訓機構各項活動順利實施的基本保障,其在干部培訓結構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在當前的干部培訓機構后勤保障工作開展中,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其原因有思想認識不足、后勤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基于此,我們需要立足問題及其原因,積極探尋解決對策,借此提升后勤保障質量。
一、提高后勤保障思想認識
思想認識是踐行各種行動的先導。在干部培訓機構活動開展中,只有先統一思想上的認識,建立對后勤保障工作的正確認知,才能驅使該項工作順利實施,保證干部培訓任務得以順利完成。而且,造成當前干部培訓機構后勤保障不給力的首要原因是對后勤保障工作思想認識不到位。對此,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提高對后勤保障的思想認識,以此在科學思想的指導下,按照各項規定、要求等,踐行自身的職責,在提升自身后勤保障能力的過程中,為干部培訓機構的各項工作的落實掃清障礙,促進其繼續發展。
二、強化后勤保障工作理念
在建立了正確的后勤思想認知之后,我們還需要回歸工作,以科學的工作理念指引各項保障工作。具體來說,我們首先要強化與干部培訓事業相適應的管理理念。因為后勤保障是為干部培訓結構提供服務的,其只有在干部培訓工作開展中,及時地發現、解決所出現的各種問題,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保證培訓工作順利實施。因此,我們在實施后勤保障工作的時候,要立足干部培訓工作的實際情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由此把握后勤保障的發展趨勢,以多樣的方式落實后勤保障,進而使其朝著科學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其次,后勤保障作為干部培訓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無法脫離集體而獨立存在。因此,在踐行工作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樹立集體意識,在此意識的指導下,積極地與培訓機構的各部門及其人員進行積極互動,在加強溝通、銜接的過程中,建立整體協調的后勤保障體系,從而在互通有無的過程中,把握培訓機構的發展動態,及時踐行各種方法,保證后勤工作得以順利、高速運轉。再次,后勤保障工作的實施是講求效益的,高效益才能展現后勤保障工作的有效。因此,在落實后勤保障工作的時候,我們還需要樹立效益觀,將效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具體來說,從節約成本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立足后勤保障管理的基本特點——社會化,制定較為全面的制度,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對人事物進行科學管理,進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事物的作用,在節約資源的過程中,提高實施設備、資金資產的使用效益,進而提升管理質量。
三、加強后勤保障制度建設
無規矩不成方圓,干部培訓機構各項工作的開展倘若沒有嚴明的制度做保障,其在實施的過程中,將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阻礙工作的有效落實,后勤保障也不例外,其需要嚴明的制度做保障。可以說,規范化是保證后勤工作順利實施的前提。就干部培訓機構的后勤保障工作來看,其具有攤子大、頭緒多、業務雜等特點,要想在繁雜的工作中,有序高效地踐行工作,嚴明的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因為嚴明的制度不僅可以明確后勤保障的各項工作,還可以有效約束后勤保障工作人員的行為。對此,在干部培訓機構活動開展中,我們要加強后勤保障制度建設。一般情況下,根據干部培訓機構的工作情況,我們需要在工程建設、財務管理、資產管理、車輛管理等方面建立具體的制度,借此形成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在建立制度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立足發展情況,在日常觀察中發現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對策,從而以問題及其解決為基礎,建立相應制度。
四、增強后勤保障應急處理能力
制度的建立盡管可以幫助后勤保障人員預設干部培訓機構在各項工作開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但是,干部培訓機構的工作是動態發展的,參與培訓的人員也是在動態中不斷發展的,所以,我們除了要預設問題之后,還要對生成的問題給予關注,提升自身的應急處理能力,以此有效地應對發展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在增強后勤保障應急處理能力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需要建立后勤保障應急處理預案。第二,與各部門之間加強溝通,在相互協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三,對培訓工作中出現的薄弱環節進行再強化,以此保障機構的各項工作能順利實施。
總之,面對當前干部培訓機構后勤保障工作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提高后勤保障思想認識、強化后勤保障工作理念、加強后勤保障制度建設、增強后勤保障應急處理能力等,以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后勤保障工作質量,推動干部培訓機構各項工作的高效落實。
參考文獻:
[1]龔晨.為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提供堅實后勤保障的三維思考[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14,16(06):78-80.
[2]唐小平,歐陽月明.推進井岡山干部學院后勤保障工作科學發展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0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