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新
摘 要:數字教育資源在鄉村教學點的選擇和運用是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是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惠民項目,主要是為農村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幫助教學點解決師資短缺、師資水平不高的實際困難。
關鍵詞:數字教育資源 鄉村教學點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2-0015-02
在偏僻的山區和鄉村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必須從實際出發。利用本地區的數字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更好服務農村邊遠地區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需要。
1.鄉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的利用現狀
貴州省遵義市是國家貧困地區,許多鄉村和山區教學還保留教學點。現在全市現有教學點377個,大多數教學點學生人數較少,教師年齡結構老齡化,科學、英語、美術和音樂等學科教師緊缺,多數無專業教師,課程均由主科教師兼任。項目啟動以來,我市272個教學點實現“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教育部為每個教學點配置了電腦和液晶電視,并配送1-3年級8個學科的同步資源,要求充分發揮中心校作用,組織教學點應用資源開展教學。項目該項目啟動以來,由于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仍處于起步階段,涉及到數字教育資源在教學點學科教學(科學、英語、美術和音樂)中的應用研究尚未全面展開,也沒有成型的研究成果。具體表現在許多學科教學還保留分散的教學點,給小學科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利用數字資源為教學點搭建現代化教學平臺
利用數字資源首先是立足于教學點教師數字教育資源應用能力提高的發展目標,形成具有系統性、針對性、實踐性為一體的教學點教師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模式(探索—實踐—提高),體現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的發展理念,具有較強的時代特征、明顯的實踐效果和一定的推廣價值。
(1)搭建了四個平臺
第一,搭建了從上至下的管理平臺。
由市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到縣、區和學校數字教育資源應用組織管理服務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由遵義市教育局現代教育信息中心牽頭組織開展,通過縣、區電教機構的有序組織和服務管理,密切結合教學點的教學常態,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服務平臺。
第二,搭建教學點教師的成長共同體平臺。
在每一年的市級和縣區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研討會和教師培訓活動中,教學點教師們互相交流學習、取長補短,實現了自身數字教育資源應用能力的提升。
通過“普及、提高”過程后,各縣、區立足于區域性數字教育資源在科學、音樂、英語和美術學科上的應用,開展了大量的普及培訓活動,教學點教師立足于本區域的實際,展開理論學習和研討,形成了區域性的教學點資源應用理念體系。同時通過市級層面的教學點教師數字教育資源應用研訓活動,搭建起了從縣、區級層面到市級層面的學習發展共同體,進一步提高了教學點教師群體的理論素養。為數字教育資源的有效應用儲備了支撐動力。
第三,搭建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
通過每一年的市級、縣區級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大賽和沙龍活動,為教學點教師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意識和能力的提升搭建了互相學習交流的平臺。
在每一年的縣、區和市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大賽中,都安排了“專家點評——專家創新理念和實踐培訓——教學點教師經驗交流分享”。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教學點教師的數字資源應用能力都得到較大提高。在每一屆的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比賽中都涌現出了較多的優秀教師,參與活動的教師也逐年增多。
第四,借助名師工作室搭建了實踐平臺。
從2015年—2018年,遵義市相繼成立了80個省級鄉村名師工作室和市級名師工作室,經過市教育局現代教育信息中心的積極協調,全市近二百個教學點都選派老師加入了名師工作室。參與名師工作室的教學點教師達500余人,工作室定期開展教學點培訓和課堂教學活動達40余次。通過這些活動,教學點教師的綜合素養得到了迅速提升,52位教學點教師參與常規學校優質課競賽獲得了獎勵;30位教師獲得市級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比賽獎勵,17位老師參與市級常規學校優質課競賽獲得了獎勵。縣級批準立項的教學點研究課題達26項。
在青少年科技創大賽活動中,教學點師生獲得縣以上獎勵達119項。教學點教師有11位獲得副高級教師,5名教師成為了市級骨干教師,2名教師被評為省級鄉村名師,一大批優秀的教學點教師又加入到了專業發展的團隊平臺中來。
3.從實際出發探索數字資源的發展路徑
(1)教學點數字資源利用的主要途徑
第一,管理路徑:市——縣——校。通過市信息中心——縣、區電教管理中心——教學點教師團隊,形成了完整的數字教育資源應用活動管理體系,各項工作都得到了有序的開展。
第二,教學點發展路徑:“教學點教師團隊——學校教育特色發展——市、區教學點教學特色學校——教學點綜合發展能力提高——形成品質學校”。
各教學點大都成立了數字教育資源應用研修團隊,開展了豐富的數字資源教育活動,形成了一大批成果,70個教學點成為了縣區級優秀教學點,40個教學點成為了“遵義市優秀教學點”。
第三,學生學習能力發展路徑:數字教育資源 —— 教師輔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主學習提升 。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科學、英語、音樂和美術教學活動中,通過數字視頻資源找到了興趣發展點,激發出前所未有的自我感知能力,學生從被動參與學習邁向了自主學習之路。
第四,教師專業成長路徑:對被邊緣化的科學、英語、音樂和美術學科的深入研究和教學實踐,促進這些學科的普通教師成為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優秀教師,然后再進入名師工作室進行進一步的培養,使他們通過數字教育資源的應用,成為骨干或名師 。
教學點普通教師通過教學數字教育資源的深度應用和研究,使自己成長為優秀的教學點教師,在這一過程中積淀了一定的專業素養,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還需要一定的實踐路徑,把這些教學點教師吸納進名師工作室中來進行綜合素養提高的培訓學習,讓他們在名師工作室這一相對高端的學習共同體中發展、成長,引領他們成長為名師、骨干,使他們變得更加優秀。
(2)提煉出了可借鑒的實踐模式
一是培訓教師模式:“先普及、后提高、再創新發展”
“先普及、后提高、再創新發展”,“先普及”是指一個縣(區)、市初次培訓時,選擇一些有潛力的教學點教師參加培訓,讓有興趣致力于教學點教師脫穎而出,這個普及活動持續1年。“后提高”是指根據各縣(區)、市1年來參加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應用形成的穩定教師,再進行跟蹤業務能力的指導,使他們成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的骨干教師,這個提高階段為1年。“再創新發展”是指成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骨干教師后,推薦參加省級以上高端專業創新培訓,使他們成為教學點的名師,引領更多的教學點教師實現專業成長。
二是教師自我專業成長的模式:“自導自演錄像課” 促進教學點教師專業成長的校本研修模式。
針對教學點教師很少有外出培訓,提高自身專業發展水平的現狀,學校給教師提供攝像機,積極鼓勵教師“自導自演錄像課”,讓教師把自己的課錄制下來,然后自己邊觀看邊糾正自己的教學缺失,每名教師經過10~20次的“自導自演錄像課”,讓教師在不斷的找自己教學缺點中得到發展,這一培養教學點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得到了我市廣大教學點教師的認可,并積極的投入到實踐中去,教學點教師的數字教育資源應用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4.在數字化教育資源的利用實踐中不段探索
在提高教學點教師數字教育資源在科學、英語、音樂和美術上的應用,我們還需從如下幾方面進行深度的實踐和研究。
(1)充分調動老師應用數字資源的積極性
充分調動教學點老師的應用積極性,讓他們認識到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究竟有什么,怎樣用,用了有什么效果,這樣他們才會主動去用。興趣是無窮的動力,要把工程實施好就要使使用者有興趣,有了興趣廣大教師才會主動努力做好工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時,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重要的,數字教育資源具有集信息于圖、文、音、視、動、 色為一體,綜合表現力強的特性,以其新穎性、趣味性、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多媒體的音效、畫面,為學生創設有趣的學習情景,使學生入境動情,在輕松愉快的氣氛和美的感受中學習知識,大大調動了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可見,數字教育資源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師益友,是教師教學的好幫手,更是我們的良師益友。恰當地運用數字教育資 源進行教學比“一張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和一條教鞭”的傳統教學模式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它能夠促使學生快速、高效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
(2)在實踐中提高教師數字化教學操作水平
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對其重要的知識點加以歸納整理,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在上機操作中加以實踐,多次反復練習就會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而促進自身教學的不斷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力多學一些與自身教學有關的科研課題,只有采用這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才能做到學為所用。學校嚴格要求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上課,以課堂作為演練的舞臺,強化實際操作技能,并擇優上公開評比課,以檢驗教師整合教育技術于實際教學中的水平。舉辦教師多媒體課件評比,要求每位教師上交多媒體課件,推動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開發和廣泛運用。 充分地利用了音像教學設備和網絡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開發課程資源時,充分利用信息和互聯網絡,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方法。
(3)學校要切實改善辦學條件
作為學校要多方籌措資金,根據經費情況,分年度、有計劃的購置教學資源設備,增大設備的覆蓋面,有設備才可能用,沒有設備談何數字化教育。新建專用教室,配齊課桌凳;或者實施“班班通”工程。
在農村數字化資源的利用,提高鄉村教學點的教學水平的過程中,要堅持以校為本的應用培訓,在教學點數字資源與學科教學整合的過程中去體驗、去感悟、去改進、去提高,并把實踐所得及時轉化成課堂行為,不斷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提升我們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