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繼濤
摘 要:在中學課程體系當中,物理教學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物理實驗教學在整個物理教學的地位十分關鍵。因此,作為一名物理教師,需要在物理實驗教學當中著重培養學生們的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性與開放性的思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并且教師還可以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幫助學生們更加透徹地去理解理論知識,提升學生們的動手能力,進而提高物理實驗探究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本文對核心素養的物理實驗探究教學的內容作出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夠為中學物理教學質量的提升給予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核心素養;中學物理;實驗教學
近些年來,我國教育事業正在不斷的發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改革的步伐也開始逐步加快,傳統的物理教學的體系與觀念已經開始變得陳舊滯后,對現代化人才教學的要求早已無法滿足,對學生未來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中學物理教師應當基于素質教育的理念,并且在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中進行物理實驗探究教學,從而培養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
在核心素養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們對物理擁有良好的學習態度與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果學生對學習物理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作為基礎,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作為動力,必然會導致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當中不能投入足夠的精力,不能進行深入的學習與鉆研,也無法從中獲取豐富的知識,導致學習效果不理想,進而影響核心素養的提升。因此,為了確保物理教師能夠基于核心素養來開展物理課程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興趣是極為重要的[1]。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中學物理教材第九章第4節“浮力”這部分的教學中,要對“物體的浮與沉”作為一個教學課題,在研究液體的密度與物體所受的浮力之間的關系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做一個小實驗,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首先,教師先取出一個燒杯加一部分水,然后將一個雞蛋放入水中,并沉入燒杯底部。然后取出一袋白色晶體,用藥匙將晶體添加到燒杯中,并用玻璃杯進行攪拌,這時候,雞蛋會從燒杯底部慢慢浮上來。學生們會因此感到疑惑并好奇,教師可以讓學生沾一點晶體品嘗使其得知這種白色晶體是食鹽,進而對實驗進行分析與總結,水加入了食鹽以后密度增加,使雞蛋上浮。由此可見,物體所受的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液體密度越大,浮力越大。學生對物理的學習興趣由此得以充分激發,學習動力充足,教師的物理實驗探究教學工作成果也得以提高,進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核心素養中,教師需要通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擁有終身學習的能力與意識,與此同時,還需要培養學生們的團隊意識與互助精神。在中學物理課程教學當中,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給學生們創造更多的學習機會,促使學生們能夠積極參加更多形式的學習活動[2]。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中學物理教材第六章第3節“物質的密度”的課程教學當中,可以先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個小組,并對每一個小組分配天平、量筒等實驗器材,并分配若干質量不等但體積相等的正方體塊,讓學生們以合作的方式,分別測量正方體塊的質量與體積,并對其存在的規律進行探究。最后,教師將各組的研究數據進行匯總,學生們會發現,各小組中計算出的正方體塊質量與其體積的比例幾乎是相同的,這時候,教師再向學生們講述密度的概念。由此以來,學生們對密度的含義體會得更加深刻,同時,學生在合作學習當中,學習能力也得以充分提升,進而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物理作為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極強的學科,其中包含了很多實驗教學內容。實驗教學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意識與探究意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同樣也是核心素養中重要的一部分[3]。
例如,教師在進行蘇科版中學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5節“機械效率”這部分的教學中,可指導學生使用動滑輪、彈簧測力計、鐵架臺、鉤碼、刻度尺、繩子等實驗器材進行實驗,通過測量鉤碼的質量、鉤碼上升的高度、彈簧測力器的質量與上升的高度,計算出鉤碼重量與上升高度的乘積,即有用功;再算出彈簧測力計運動距離與顯示的壓力的乘積,即總功,最后以有用功除以總功,即可得出機械效率。這種實驗方式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與此同時,也使得學生的核心素養得以有效培養。
結束語:總的來說,在以核心素養為基本理念的物理實驗探究教學中,教師應當重視于物理學科的價值體現,對陳舊的教學觀念進行不斷改進,并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為目標,對物理實驗教學進行改革與創新,不斷的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水平,促使我國中學物理課程教學事業的偉大發展。
參考文獻
[1]林志鵬.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9(16):80+82.
[2]李響.初中物理實驗探究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9(22):78.
[3]李發昌.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19(1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