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福
【摘要】中學語文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當前社會環境下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日常教學中想方設法地滲透、融合,使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把握民族精神的內核,將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位,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并長久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添磚加瓦。
【關鍵詞】傳統文化;語文教學;融合;策略
優秀傳統文化代代相傳,是鐫刻在中華兒女血脈中的烙印,而語文學科則是深化這種烙印的“重要陣地”。特別在面臨著全球經濟融合加劇、西方文化深入侵蝕的今天,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刻不容緩、責任重大。那么,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該采取怎樣的融合之策呢?
一、深研教材.讓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融合有“支點”
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文質兼美、質量上乘,有很多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精髓之作,特別是近年來占比呈上升趨勢,成為初中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語文教師要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元素,給學生潛移默化的熏染。具體來說,一是要立足人文性探尋傳統文化的內涵,即關注文本中的人文價值,從中觸摸到傳統文化傳遞給我們的精神內核,接受優秀傳統文化對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洗禮,實現自身道德情操的提升。以《散步》為例,通過朗讀、小組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反復揣摩文本,從每一個人物特質中探尋蘊含其中的人性美:孝順父母、尊老愛幼,這也是從古到今一直沉淀在中華兒女骨子里的傳統道德觀,在“散步”這件小事中得到淋漓極致的體現,讓條件優渥、深受疼寵的中學生受到了不小的心靈沖擊。二是要落實大語文觀念、深化傳統文化認知,即結合教材將傳統文化知識延伸開來,以便更清晰地理解、更透徹地認知。如學習《蘇州園林》時,我們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特征,還要了解蘇州園林的發展歷史和建筑特色,進而形成對中國古典園林以及孕育在園林名稱、建筑布局等諸多細節中的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刻認識。如此借助“支點”進行融合學習,才能進一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并發揚光大。
二、創新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融合有“亮點”
單純的說教很容易讓青春期的中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抵觸心理,也很難讓其領悟真正的內涵,為此語文教師要對教學方式有所創新,以“亮點”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幫助他們敲開傳統文化的大門。一是合理利用多媒體,營造聲像一體的學習氛圍,觸發學生的感官,讓他們用心去感受、理解傳統文化。如學習《桃花源記》時,我一邊播放古箏、琵琶演奏的中國古典樂曲,一邊用世外桃源般的美景圖片,引導學生進入到桃花源的意境中,更清晰地理解傳統語言、體悟古典美。二是善用“角色扮演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提高對傳統文化的感悟。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為例,我請同學們對此詩進行擴寫、改編,確定具體的人物形象和臺詞、動作細節,在實踐活動課上進行表演。這樣的學習過程使得學生對詩歌的創作背景、詩人的家國情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再次筑實了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三是落實個性化評價,即綜合學生的基礎、態度、表現等多方面因素進行針對性評價,如對基礎差的同學要多肯定、鼓勵,激發其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對基礎一般的同學多幫助、表揚,促使其夯實傳統文化的知識根基;對基礎不錯的同學多贊賞、引導,拓展其對傳統文化的知識視野,如此才能使每一位同學愿意學、主動學。
三、拓展閱讀,讓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融合有“厚度”
作為初中生習得知識的“活水源頭”,拓展閱讀也是保證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融合“厚度”的重要途徑。拓展閱讀的實施方式有:1.主題閱讀,即根據特定的主題閱讀相關文本,在綜合辨析中解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如我組織同學們開展“詩中月”的古詩詞主題閱讀,先是將帶有“月亮”意象的古詩詞聚集在一起反復吟詠,再歸結“月”的具體象征內涵,了解不同情境中不同的“月”,最后對比古今之“月”,在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傳承精髓。2.讀寫結合,即同時開展閱讀和寫作。如讀了傳統文化中曾子殺豬、季布一諾等誠信的故事后,引導學生就時下誠信缺失、老賴頻出的社會現象寫一寫自己的看法;了解了“仁”和“愛”、司馬光砸缸,引導學生以“老人跌倒該不該扶”為題展開辯論并寫一篇議論文,等等,使學生在讀中寫、在寫中讀,實現同步發展。需要注意的是,拓展閱讀時學生必須要做好摘抄記錄,一方面將遇見的好詞佳句工整地摘抄到筆記本上,既加深理解又方便隨時翻閱;另一方面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及時記錄下來,不管是靈光一現的“智慧火花”,還是深思熟慮的不同觀點,既是寫作的好素材和思維發展的痕跡,又能增加自身語文素養的“厚度”,何樂而不為?
四、搞好實踐,讓優秀傳統文化與語文融合有“平臺”
實踐活動是優秀傳統文化與初中語文教學融合、傳播的有效“平臺”。日常教學中有效的實踐活動有:1.問卷調查:結合本地實際設計調查主題,如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現狀、古詩詞吟詠等,請同學們在家庭或街頭搜集公眾的回答,以了解傳統文化在本地的發展并從中分析其趨勢。2.節日實踐:依托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相關實踐活動,例如在清明節時帶領同學們去給先烈掃墓,了解烈士的光榮事跡,使大家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也要向英雄學習,為祖國的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在中秋節時開展“賞月賞詩”知識競賽,幫助同學們了解中秋節的風俗習慣并鑒賞關于中秋的相關詩詞等,既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又使其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3.實地參觀:參觀本地的文化古跡、歷史博物館等,在了解本地區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自然風光的基礎上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歷史知識。當然,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在寒暑假時去游覽我們課本中提及的風景名勝,在更寬廣的平臺上實現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更深切的融合,在“行萬里路”中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參考文獻:
[1]張蕓凡.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融入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6(29).
(責任編輯 袁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