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海浪
摘要:通用技術課是一門全新的課程,它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促進學生動腦動手能力為目標。如何才能使通用技術的教學活動成為“有效教學”是通用技術教師面臨的問題。我在通用技術課的課堂教學中,歸納了一些教學方法、手段,與同行探討。
關鍵詞:有效教學 溝通交流 課堂教學設計
通用技術課程不是單純的理論課程,而是一門立足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注意技術與設計、教學與人文融合的課程,對個人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有著積極的意義。通用技術“有效教學”的實施策略把通用技術課的教學活動理解為有明確的目標與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教學系統,其本質涉及的是為達到課標所規定的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建立學生對課程價值的認同感
通用技術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其原因是我國高考制度沒有實質性改變,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相當大的阻力,要開出通用技術課亦屬不易,要開好,體現出有效、高效更為不易。因此有必要打通學生思想,建立起學生對通用技術課的價值認同感,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在備課時:一要把握本課程的內容與其他課程區別;二要根據學生的具體特點與學校條件進行教學;三要精心設計熱點知識等,使學生在開始上課時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以輕松的心情來學習。以《技術與設計1》第一單元第一節“技術的價值”為例,僅通過對技術與人、技術與社會、技術與自然的案例分析和討論,讓學生初步體驗到技術的價值,還不足以激發學生足夠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作了以下設計:首先,安排“我們現在為什么要開設通用技術課程”的討論,通過身邊豐富的技術實例讓學生深切地體驗到技術無處不在、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知道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人必須具有良好的技術素養,進而明白學習技術、培養技術素養是個人發展的需要。
二、轉換教學模式,共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通用技術課程中生動而簡潔的課文正文,精彩的案例分析、討論、思考或辯論等欄目在教學中的優勢,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主動的學習。
1.教學目標明確具體,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教學目標具有導教、導學、導測的功能。明確、具體、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首要條件。確立目標,要充分考慮到本節內容在單元中乃至整個教材中的位置,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具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也應該圍繞技能、知識、情感、策略和文化意識這五個方面來設計。教學目標在表述上要有對象、行為、條件和程度。行為動詞要用“能”“會”“有”等具有可操作性和檢測性的詞來明確地表達。例如,“能舉例說明技術的兩面性”“能理解工藝設計的程序”“會初步分析設計中如何處理人機關系”“會使用常用工具”“有初步的技術創新意識”“有對技術的崇敬感”等等。
2.學習方法指導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用技術課程的特點以實踐為基礎,其核心價值是創新。從通用技術課的教學目標看,要求開發學生潛能,在教學中“著力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人文素養的教育”,教會學生發現問題、掌握處理問題的方法使之有效地去解決問題,實現創新。要達到教學目標,所有教學的要素都必須圍繞學生的發展而展開,所以,通用技術課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教學片斷示例
筆者在上《系統分析》本節課時,課堂以“食堂就餐問題”為教學案例載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我們學校寄宿生較少,且校外餐館的競爭強烈,食堂吃飯的學生較少。原因有諸多方面,通過調查得知:首先,學校強調飲食安全,和校外餐館比較,食堂成本較高,價格也高;其次,學生較少,菜不敢煮多樣,學生不喜歡吃。學生覺得食堂的飯菜比較衛生,但貴且菜色單一,都出外吃飯。據此,讓學生設計一個就餐系統解決食堂的發展問題。
學生分組調查、討論,通過填表,并選派代表匯報結論。最后可得出如下幾個可能方案:
學生自主快餐:學生比較自由,但菜色單一,食堂不敢煮太多。
學生訂制快餐:學生訂一段時間的快餐。食堂因為有固定的客源,利潤得到保障,飯菜質量可以得到提升。缺點是學生不自由。
團隊訂制快餐:以班級或者固定的幾人團隊名義訂制快餐,因為人數較多,可以要求食堂小炒,飯菜質量好,且學生可以內部替換,較為自由。缺點是湊團隊不容易。
學生自由“拼桌”:食堂制定幾桌固定的小炒,學生人數就上菜。該方案優點是很自由開放,缺點是同桌的不認識,吃飯時比較尷尬,容易出事。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匯報以及討論的過程進行適當的點評。本案例選擇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對課本作業進行適當的修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問題難度適中,且應用新學的知識能夠有效的解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通用技術課的教師要是具有教育學素養、心理學素養、技術學素養、材料學素養、測量學素養、 師素養、設計師素養和科學與人文素養的復合人才。想要在課堂教學上達成有效,要求教師不但要熟悉課程,熟悉生活,具備相當的技術素養。更要熟悉學生,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課例,讓學生興致勃勃的參與到教學當中來。
參考文獻:
[1]顧建軍等主編.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
[2]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