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烜琳
摘 要: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隨著我國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迎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棟梁,其發展進步直接關系到祖國的繁榮昌盛。因此,相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應該抓住機遇,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作用,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進步。下文就我國“微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加強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的措施做了簡單分析,希望對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借鑒。
關鍵詞:微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一、引言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受到文化多元化發展的影響,面對復雜的新形勢,在進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也更加注重多種文化的相互整合,“微時代”的到來,打破了傳統的單一模式,使得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上相對以往更高,因此,如何把握新時期下的發展機遇,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是所有高校教育者應該考慮的問題。[1]
二、新時期微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促進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多元化
“微時代”使信息傳播更加便捷和及時,大學生既是信息的閱讀者,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他們在接收或者傳播信息的時候受其自身判斷能力的影響難免會存在一些負面、消極的信息或者思想。微媒體所承載的信息使我國傳統的主流思想觀念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也逐漸朝著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二)大學生知識接收更加零碎
微媒體是利用微文、短視頻等介質實現信息的快速傳播。在傳播的過程中信息比較零碎,一般都是以吸引人們目光,獲得點擊率和關注度為主要目的,很少會進行內容的深度分析。大學生作為我國新時代下的青年人群,幾乎每天都在與這些“快餐式”的信息打交道,長此以往,容易變得浮躁,見到篇幅較長的信息就沒有興趣閱讀,導致思想觀念的片面化。
(三)促進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網絡化
微媒體已成為了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天“刷一刷”微博點一點微信朋友圈已經成為很多大學生的的生活習慣,甚至只要時間、場地允許,大學生可以做到一天手機不離手。同時,“微時代”的帶來,在很大程度上也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需要,網絡滿足了他們獵奇、獵鮮的心理,也滿足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
(四)促進大學生傳播信息的“繭房”化
通過微博、微信就可以掌握大量信息,并且實現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在傳播信息上逐漸的呈現出“繭房”化的趨勢,只要上網就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和不同的人進行觀點討論。時間一久,容易造成大學生思想的偏激。由于其辨別能力的限制,大學生也容易造成過度的自信,有些還會造成人格畸形,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三、“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
(一)關注大學生的主要陣地
大學生作為時代潮流的首要跟隨者,對于時代的變化異常敏感和好奇。高校的相關思想政治的教育者要想提高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首先要做的就是關注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陣地。利用“微時代”下的主要工具,建立相關的微博互動方式或者是成立微信公眾平臺,建立并完善大學生發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微媒體陣地。另外,高校還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在校園的各個網站上,如黨在建設中的基本理論、馬克思理論的發展成果以及我國在經濟發展中的偉大成就等等。促進學生了解掌握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能夠理解社會變遷的發展需要,在各個社會熱點、重點的發展信息下,使學生認識到正確的價值體現。
(二)關注大學生的互動形式
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應該改變傳統的思想觀念,在“微時代”下和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注意展現相關的情感因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接受程度。我國當代的大學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部分還受到父母的影響和控制,精神上對父母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因此要想使學生在情感方式中得到較大的關注,政治思想教育者就必須掌握學生的發展動態,及時回應學生發布的信息,由傳統的單向的教學方式轉為多向的討論模式,從而實現政治思想教育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三)關注大學生的生活方式
新時期下,大學生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多數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習慣了更新微博、閱讀小說以及在網上實現購物等。因此,政治思想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強這種教育生活,首先要適應學生在“微時代”發展下的需要,根據他們實際的情感需求進行教學,其次,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到這種“微時代”的弊端,幫助他們明確瀏覽信息的真正目標,使他們在微媒體中實現自己的資源建設,形成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
(四)關注大學生的動力來源
隨著“微時代”的不斷推進,大學生逐漸的找到了新時代下的學習動力。網絡時代下,只要一個人闡述的觀點非常有意義,大學生就會進行轉發或評論,在這種分享信息來源建設中,不僅闡述了人們的不同觀點,而且也形成了群體的重要力量。在大學校園中,學生對于網絡事件的看法也會影響其他的學生,形成觀點的成片效應。因此,要想更好的進行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的相關教育者就要將學生的這種動力因素作為新的教育渠道,鼓勵學生在發布信息和瀏覽信息中多關注一些積極的影響方式,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并學習相關的正能量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切實加強與改進高校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基礎工作。因此,相關的高校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者應該善于利用“微時代”下的信息傳播工具,不斷的深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認識,切實將解決思想問題與落實實際問題相互結合起來,將積極引導學生和服務學生相互結合起來,實現我國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建設,為祖國的發展壯大貯備人才資源。
參考文獻
[1]馮剛,嚴帥.改革開放4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發展歷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10-22.
[2]成黎明,黃艷.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發展——以黨中央印發的4個重要文件為視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8(10):13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