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開宇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利用課外閱讀以及拓展訓練的方式來提升初中語文教學的質量是一種常見的手段。但現階段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語文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來不斷優化自己的教學手段,以提升作文教學的成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教學;課外閱讀
閱讀能力是基礎語文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與感知能力,還能夠直接強化學生的寫作技能,增強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但在現階段的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中,卻呈現出了一些問題。
一、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現存問題
1.教師教學觀念存在偏差
部分初中語文教師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以及自身認知的局限,認為作文教學的核心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的基本寫作技能,促使學生掌握一些固定的修飾方法或者表達形式,并將平常積累的素材合理運用到文章中即可。在這種理念的影響下,大部分初中語文教師都忽視了課外閱讀以及拓展訓練的重要價值,從而對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礙[1]。
2.教學方式較為落后
大部分語文教師的課外閱讀以及拓展訓練都是直接訓練學生對某一篇課外文章的閱讀感知能力。這種教學模式跟普通的閱讀教學并無差異。此外,教師的篇目選擇也并未貼合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興趣喜好,因此無法有效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甚至于引發了學生的反感情緒。陳舊的教學理念與學生嶄新的學習需求之間產生了無法忽視的矛盾。
3.教學內容較為單一
部分語文教師仍然在采用傳統的圖書館查詢或者個人資料整理的形式來收集教學內容。然而隨著國家經濟與科技實力的不斷強化,信息技術手段的日益發展,現代化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教師沒有合理應用網絡資源庫的力量來支持作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將學生的閱讀面也限制在了較為狹窄的范疇之內,無法有效推動學生作文能力的發展。
二、課外閱讀與拓展訓練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的運用策略
1.立足課本
初中語文課本是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工具,因此對于寫作教學的推進也需要依托于語文課本的支持。教師首先需要結合新課程教育改革的相關需求,將最新的教學標準合理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結合課程內容以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激發出學生課外閱讀與寫作的興趣。例如在圍繞著課本中的古詩詞進行學習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詩歌來引導學生進行寫作訓練。
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勾畫了一幅浪跡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黃昏時刻孤寂無依的悲涼處境和思念故鄉的愁苦心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需要讓學生掌握詩歌的文學知識,又需要引導學生全面把握作者想要傳達的思想情感,并結合詩歌的意象來進行獨立的文字創作。比如針對“秋”這一個意象,作者想要傳達出的是悲涼的心境,而學生則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描繪出其他的場景。例如秋季本身也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天氣漸涼,楓葉墜滿枝頭,云淡天清。教師還可結合網絡資源來給學生介紹其他的帶有“秋”的意象的詩句,比如“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等等。這些詩句也都能夠在今后運用到學生的寫作練習當中,從而為文章增色添彩。
2.創新課外閱讀有效形式
教師需要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開闊學生的課外閱讀視野,并為學生選擇符合他們當下認知能力與學習水平,具有實用價值的閱讀素材。古今中外眾多的優秀文學作品、雜志報刊都能夠轉化為閱讀教學的重要工具。比如針對初中生的年齡層次,教師可以鼓勵他們閱讀《讀者》、《意林》、《青年文摘》等等雜志,閱讀人民日報來實時了解最新的時事政治資訊。或者閱讀《魯濱遜漂流記》、《茶館》、《繁星》、《春風沉醉的夜晚》等等名著小說。
能夠滿足初中生閱讀需求的課外素材非常豐富,也具備更多的趣味性。在學生完成閱讀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自主探究文章中所運用的修飾手法、表達技巧、行文結構,以及思考作者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是什么[2]。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課外閱讀教學的價值。
3.豐富教學內容
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合理引入網絡手段來開展教學活動,從而提升作文教學的成效。為此,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應用網絡資源來進行課外閱讀素材收集的正確方法,比如在校內圖書館網站上進行正確的書籍檢索,或者在網絡上查找各類文檔資源等等。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避免遭受到那些不良信息的侵擾,以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此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一些文學論壇,鼓勵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進行獨立創作,并與其它的創作者及時交流寫作經驗,以獲得良好的成長。
三、結語
總而言之,初中語文教師需要重視課外閱讀以及拓展訓練開展的關鍵價值,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有針對性的教學手段,以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推動學生綜合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閆智.淺談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重要性[J].藝術科技,2019,32(07):243-244.
[2]殷競艷.中學語文寫作教學的有效策略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0):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