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利紅
摘 ?要:“課程思政”是要實現思政教育與課程的有機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融合的“契合點”。一方面,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需要“課程思政”為載體;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課程思政”內容的首要選擇。
關鍵詞:課程思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中國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171-03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are the "fit point"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n the one hand,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needs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 as the carrier; on the other hand, "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 is the primary choic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ivation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除了用好思政課堂這個主渠道之外,“其它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力”之后,上海高校進行了思政課程轉身課程思政的改革。在多元價值交織、滲透甚至沖突的今天,高校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互相脫節,單純或過度依靠思政課對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日益凸顯出它的局限性。“課程思政”不失為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孤島”困境的有效途徑?!罢n程思政”是指除傳統思政課的主渠道之外,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思政內容,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育人體系。[1]“課程思政”是一種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的有機融合,需要攻破的困難還很多。因而,選準切入點,對課程思政能否真正落到實地尤為重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豐富內容,包括思想教育、價值觀教育、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還有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等,我們對課程思政的“思政內容”應該有所取舍,而不是勉為其難將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心理教育這些思政內容“綁在”專業課程上,找準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的“契合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課程教學中的價值引領。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需要“課程思政”為載體
2012年,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 “要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边@些年來,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培育通過輿論宣傳、教育引導、活動熏陶等途徑,新時期高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和培育,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鑄魂工程”,是一項長期、復雜的“戰略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尤其是社會思潮、信息時代和網絡文化大量沖擊的今天,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落地生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還需要不懈努力、持之以恒。[2]
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進行審視,發現我們一直來都是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作用,也或強調“大思政”。但是“大思政”大多也只是指學工處、團委、社團、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學的相互配合與相互呼應,而忽視了作為大學主要課程的專業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滲透和引導,形成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專業課教學在價值觀教育上“兩張皮”的現象,甚至出現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情況。這種二元分離的狀況,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只有改變這種狀況,實施“課程思政”,在所有課程教學中滲透價值觀的引領,才能真正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力度,“讓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在大學里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日益成為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和自覺行為。
(一)“課程思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和培育的重要職責
高校要始終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就是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知識教育,融入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核心價值觀也成為他們的基本遵循,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習總書記提出“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不僅需要思政課堂提高教學效果,也需將通識課、專業課在內的各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承擔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職責,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落實到每一門課程中,每一個教學環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不僅是思政課教師的職責,也是所有育人部門和人員(專業課院系、專業課教師必然是重點)的職責。
高校專業課主要以傳授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為主要任務,但是高校專業課程往往只重視知識技術教學,而輕視了品德培育的育人功能。科學的發展、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價值的引領,科學、技術其實是一種工具,它需要為人服務,我們應該追問它的價值意義,對于人的意義、對于社會的意義、對于民族國家的意義。否則就像馬爾庫塞所說:“科學的英雄時代將人抽象地、數學化地處理了,從始態的有機整體被分解為碎片,從有著內心生命豐富性的存在變成了符號的數學化存在,人已變成了沒有精神需要,沒有內心體驗的單向度的人?!盵3]科技本身承載著價值,體現著創造和運用它的人的價值取向,正如薩頓所說:“科學正如同藝術或宗教一樣具有人性。它的人性是暗含的?!盵4]這已是科學技術領域面臨的共同問題,也是專業課程所必需關注和思考的問題。而且現代社會需要的專業技術人才也不僅僅只要求高技術、高技能,企業以及未來社會更青睞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高校專業課注重“德”的教育,進行價值觀的引領,也是對自身發展與建設理性審視后,長遠發展、協同育人的必然選擇。
(二)“課程思政”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
高校的職責是教學,專業課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最大的比例。專業課教學不僅僅指課堂教學,也包括實驗教學、實操教學、實習教學、企業實訓指導、畢業設計指導,可以說貫穿了大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與大學生的接觸更頻繁、更充分、更密切,這些優勢是思政課教師所不可比擬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技能培養做到“術”與“道”的有機融合,能大大拓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寬度和長度。
另外,學生在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夯實專業基礎,掌握專業技能,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未來的就業和生存,因而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都很積極和重視。而學生往往認為思政教育這些內容沒有什么用,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嵌于”專業課,能減少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冷漠和疏離,充分發揮課堂教學教書育人渠道的功能。而對于專業課教師,不僅與學生接觸較多,且因為專業領域的淵博學識深得學生的信賴。親其師,往往信其道。專業課教師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影響。
不管是專業課所涉及眾多教學環節、教學時間,還是專業課教師特有的專業優勢,深入挖掘提煉各門專業課程所蘊含的價值觀元素和承載的德育功能,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課程教學之中,利用學生對專業知識技能學習的認可和專注,激發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從而減少主觀性教育的痕跡,在學習專業技能的同時,認同專業技術以及未來從事崗位后面的“道”,還能通過日常的潛移默化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言傳身教,學生易接受,教育更顯著,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優勢。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課程思政”內容的首要選擇
“課程思政”是一個融思想政治教育于課程教學各環節的系統工程,重點是強化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育人功能,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沖破思想政治教育過多集中于“點”“線”的瓶頸,形成專業教育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協調同步、相互促進的局“面”。[5]在這一系統工程,“專業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為核心、最為關鍵和最難解決的部分。[6]因為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首先要解決的是教學內容如何融合與挖掘的問題,同時要轉變專業課教師的認知,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課程思政”的切入點,既是因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學內容更容易契合。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專業課教師能接受愿意接受的思政內容
就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而言,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素養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問題是關鍵,它直接關系到專業課教師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是否樂教、勝教。就實際情況來看,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能力都還存在著一定差距,而且不同的學科差異也較大,人文學科的專業教師更容易接受國家情懷、政治擔當等,但工科類專業教師不管在思維還是能力上重“才”重“器”的多,考慮育“人”育“德”的少。[7]而在短期內轉變這些專業課教師的思維,以及迅速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養和能力是比較困難的,也容易受到專業課教師的抵制,以致流于形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統領。同時,作為社會的價值基礎、價值引領,不管是表達敘述上,還是實際內涵意義上,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都在多元思潮下,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了社會思想共識,是為人民群眾所感知、所認同、所接受的。對于高校教師這樣一群高知分子,即便是理工科教師對政治意識教育不感興趣,但對24個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卻是普遍認同和接受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幾個層面的內涵外延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專業課上滲透,專業課課程思政做好了教師的思想準備和能力的支撐,使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真講、真信成為可能。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專業課程在內容更易契合,更易建成生成性關系,在“課程思政”推進中更凸顯循序漸進特征
“課程思政”意味著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度開發,對課程進行頂層設計、整體把握課程內容,提煉教材體系中的“思政元素”。這個“思政元素”不是將專業課程思政化,也不是講完知識點之后專門進行思政內容上的引申和靠攏,而是將專業課上出“思政味”,這個“味”是不露痕跡,潤滲其中的,一方面是專業課教師的真信、真講,另一方面是專業內容和思政內容的水乳交融、自然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富強”即國富民強,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應然狀態,是人民幸福安康,國家繁榮昌盛的物質基礎。在今天的中國,迫切需要科學的強大、技術的強大、經濟的強大。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中興危機、華為事件無不是當今兩個大國在這方面的交鋒。思政老師在思政課上不斷在強調“國家富強”,更多是一種思想、理念的教育,但在高新技術專業、軍工專業、財貿專業等專業課講“富強”卻是真切的現實、強烈的對比、迫切的愿望。比如,在計算機、通訊技術的專業課講到中興危機的核心問題“芯片”,講到中國計算機、通訊技術水平,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專業真切地體會到“富強”的真實內涵,并轉化為努力學好專業課的動力。在這樣的“課程思政”中,專業課教學內容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自然交融,都是彼此的題中之義,又獲得了雙贏的效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原本就是所有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追求,在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課以及綜合素養課不難結合。自然科學也必然暗含著這些價值取向,科技為人的本質決定了科技的人文價值屬性,也只有符合、推動這些價值取向的科學、技術,才能真正為人類、為社會服務。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體現在各行各業的崗位職責中、為人處世中。比如,每一專業一般都有著行業的范疇,不僅有專業知識的界限和支撐,也有特有的行業規范、行業風氣來保障,這就要求專業知識的傳授需要同時傳授愛崗敬業的職業道德和“工匠精神”。比如,醫科專業人才,能不能在疾病面前、生命面前堅守平等、公正,所有的醫護人員、制藥人員堅守誠信、友善的價值取向,不賣假藥、不開無謂的檢查、藥劑、不制“毒疫苗”,等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與課程內容都有很好的“契合點”,容易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嵌入專業課程之中,具有極大的親近感,具有強大說服力和感染力,能形成良好的“生成性”關系。
參考文獻:
[1]楊涵.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論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切入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8,22(02):98-104.
[2]戴木才.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發展[N].光明日報,2017-09-27.
[3]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24.
[4]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熱.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67.
[5]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6]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7]余江濤,王文起,徐晏清.專業教師實踐“課程思政“的邏輯及其要領——以理工科課程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