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玉
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獲得主要有學得和習得這兩種方式。學得是在教學條件下學習語言,是幼兒學習語言前輔助方式。習得是在自然語言環境中無意識地學習語言,是幼兒學習語言的主要方式。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是一個充滿創造性和主動性的過程,是幼兒先天的語言學習能力和后天語言環境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結果。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對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氛圍。讓幼兒有話愿意說
語言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幼兒言語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周圍環境和心態因素所制約。要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必須從創設平等融洽的氣氛人手,使幼兒有話敢說,有話就說。
幼兒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由于環境的變化和同周圍人的生疏,很容易“沉默寡言”。有的與老師同伴雖已很熟悉,但也常常不愛交談。究其原因,主要是性格內向或膽怯心理所致。困此我們應努力創設家庭式的氛圍,與幼兒平等相處,尊重每個幼兒,積極鼓勵、引導說話。尤其,當幼兒主動與教師說話時,教師應認認真真地聽,并熱情地與幼兒對話,幼兒解除了緊張心理,就越來越敢說,越來越愿意說了。比如,新插班的思王鴻小朋友,來到幼兒園,常常獨自坐在座位上,什么話也不說。發現這種現象,老師就常去跟他聊天“今天是誰帶你來幼兒園的?”“昨晚在家里看什么電視節目,能不能告訴老師”等等。久而久之,王鴻變得喜歡跟老師、小朋友交談了,他變得活潑了。
二、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社會環境對幼兒進行語言培養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豐富多彩的生活既充實了幼兒說話的內容,又為他們創設了說話的情境。我們可利用周圍環境,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激發幼兒說話的愿望。如帶幼兒參觀農田果園、魚塘、家鄉的名勝古跡、城市新貌等,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抓住一切機會和現象,引導幼兒仔細觀察,邊看邊說。如,看到下雨了,可讓幼兒說說雨落到樹葉上和落到地上的聲音是怎么樣的;參觀農田時,可讓幼兒講講農作物的外形特征,講講看到稻谷豐收了有什么感想等等。孩子們通過感受大自然的美和自己家鄉的美麗富饒,激發表達的愿望。于是,他們的語言變得豐富起來,在參觀之后,都能爭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出來:“農民伯伯真辛苦”、“一望無際的稻田”、“金色的稻穗向我點頭笑”等,說得多好啊。
此外,可結合每天的生活,讓幼兒說說看到的和聽到的新鮮事,久而久之,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都得到了發展和提高。
三、創設語言交際的情境氣氛,促進幼兒積極交談
通常,人們在交際中都是根據表達的需要臨時組織句子的,而不是靠現成的句子進行交談,幼兒也是如此。因此,給幼兒提供語言榜樣,創造交際情境比較具體的句子更為重要。所以,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語言交際的情境,誘發幼兒自發的交際愿望,讓幼兒多聽、多說、多實踐,獲得不同情境中的交際經驗。如,游戲自由活動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他們的情緒往往處于最佳狀態。我們可根據培養目標,設立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活動區角。如動、植物角、圖書角、木偶角、玩具角、手工角、音樂角、科學角等,充分運用幼兒自由游戲的時間,讓幼兒自由選擇,將自己熟悉和喜愛的事物,用語言表達出來。如,在自然角,孩子們看到金魚會說:“金魚穿著紅色的裙子,在水中游來游去真快樂。”看到綠豆發芽,會說:“綠豆長出了嫩綠的芽”等。在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時,可啟發幼兒積極地用語言進行交往,如商量角色的分配、游戲內容、玩法,在游戲中模仿成人的交談等等。同時,可增加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幼兒在自由活動中積極交談,還可開辟“交談區”,鼓勵幼兒去閑聊,給幼兒充分進行言語活動的機會,使幼兒在無拘無柬的情境中自由自在地交談、協商、交往。充分的表達機會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完整,越來越豐富,表達的興趣也越來越高。
四、創設家園配合的語言環境。提高幼兒口語表達能力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師。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幼兒園教育同等重要。在幼兒園里,幼兒模仿老師和同伴的語言;在家里,幼兒就模仿家長的語言。因此,教師應與家長配合,使家長認識到創造家庭良好的語言氣氛的重要性,讓家長為幼兒樹立語言榜樣。家長的語言只有做到發音正確、合乎語法、文明、標準,才能規范孩子的語言。此外,家長應堅持用普通話和孩子交談,多與孩子一起看圖書、講故事、念兒歌。最后,要求家長應對孩子進行語言的隨機訓練,如客人來訪,讓幼兒熱情問好、讓坐、請客、請喝水。還可多帶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和有意義的活動,為孩子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提高孩子口語表達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在采用學得的方式,通過語言、常識、計算、體育、音樂、美工等形式,培養幼兒正確發音,學習詞匯,理解語法的同時,更應注意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從整體角度來探索語言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挖掘潛力,適當指導,才會使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更為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