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三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新課標給化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瘜W教學不僅需要保證學生對知識的牢固掌握,還要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課本理解透徹,運用課本合理的進行化學知識教學,還要能結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融入到教學之中,加強學生對所學化學知識點靈活運用能力,創建出貼合實際的相關教學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有效途徑
傳統的化學學習中,化學課堂總是以教材作為課堂的主體內容,忽略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道理,使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課堂重點知識主要集中在對教材本身的講解,這不利于學生化學應用能力的提高。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是指在化學教學的過程中結合現實生活,將生活中找到的素材融合到化學教學中,并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實踐經驗與化學教學的合理融合實現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這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快速牢固的掌握化學知識,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可以靈活的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對如何有效的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
一、結合現實生活,導入化學課程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一個良好的課程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經常和采用問題導入方法,往往知識單純的結合教材的課程內容提出導入問題。雖然這樣也順利的完成了課程導入,但學生對于這種書本上的問題并不會有多么大的興趣去探究。所以,教師在創設導入問題時,可以結合生活實際,選擇與學生生活貼近的角度提出合理的導入問題。使學生可以從問題的答案中聯想到化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
例如,在講二氧化硫的相關知識時,可以先從酸雨的危害開始講起,通過向學生展示圖片與小短片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酸雨的相關危害,然后向學生提出問題:酸雨的危害這么大,那大家知不知道酸雨是怎么產生的?酸雨中有什么?如何降低酸雨的危害?通過幾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帶著對這幾個問題的思考走入化學課堂的教學中,完成化學課程的導入。學生通過學習二氧化硫的相關性質了解其危害和作用,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運用生活經驗,理解化學知識
化學作為一門理科學科,其知識需要學生有透徹的理解才能達到很好的記憶效果。而化學本事難度較高,很多學生感覺難以理解,所以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化學知識、記憶相關內容,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合理運用生活中的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相關知識。
例如,在學習酸和堿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張潔廁靈的使用說明書,將說明書中的各項內容念給學生們聽,讓學生從中找出重點。在念完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提問:潔廁靈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為什么在使用過程中,當潔廁靈不小心撒到手上需要立即拿肥皂水沖洗?在學生正確回答之后,教師可以再追問:可以用燒堿進行清洗來中和酸么?為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讓學生意識到酸和堿的相關性質。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角度對生活現象進行分析,培養其運用所學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化學知識,分析生活諺語
在實際生活中有許多的生活諺語,這些諺語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過去的生產生活中根據現實中的現象和一些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在這些諺語中往往隱藏著很多化學知識,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入生活諺語,通過發動學生對這些諺語進行分析,找出里面的化學知識,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認識到化學知識的無處不在,從而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
例如,在“雷雨發莊稼”這句諺語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句諺語進行分析,思考為什么打雷天過后莊稼會長的更旺盛,在雷雨田中是不是發生了某種化學變化,產生了一些新物質,這些物質可以促進莊家的生長。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自己找到其中包含的化學知識,通過對這句諺語的分析,可以加深學生對氮元素作用的了解。又比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這句諺語中包含兩個化學知識。第一個是乙醇具有揮發性,第二個知識是分子在不斷地進行無規則運動。像這樣通過學生熟知的生活諺語來設置化學課程的教學,既加深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又激發了學生的化學學習熱情,提升了化學教學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中化學教學中進行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現實,對化學課程進行導入,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生活之中的作用。讓學生使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所學的化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記憶一些比較枯燥晦澀的化學知識,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結合生活諺語進行化學教學,讓學生從那些耳熟能詳的諺語中找到其包含的化學知識,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理解,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印象,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馬豐國.淺析實施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22):31.
[2]范志敏.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實施途徑[J].中國高新區,2018(0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