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家庭教育以家庭為單位,學校教育以學校為平臺,兩者作為啟蒙教育的載體,家校共育將帶來圍繞中小學生的系統化教育環境,基礎教育環境將得到全面優化。相較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觸學校教育之前所受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好與壞直接關系到學校教育的成果,做好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積極意義。德育工作是中小學階段不可或缺的工作內容,德育的核心是品德教育,這其中包括學生的思想、言行、價值觀等等。但現階段德育的開展步履維艱,效果有限,迫切需要家校共育的模式來打破這一尷尬局面。
一是德育處于“邊緣”位置。德育工作在中小學的教育環境中處于一個相對尷尬的局面,德育工作并未落到實處,僅表現再講一講、提一提的層面,資金投入、時間安排和教學管理上,都并未對德育有所傾斜,限制德育的有效性,“邊緣”情況始終存在。
二是德育課程與教學脫離“生活世界”。在現代教育環境中,德育工作不可或缺。對于小學生而言,德育與學生的生活世界保持高度關聯,才能夠起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但當前德育課程內容與教學相脫離,與家庭教育之間建立紐帶關系面臨困難。
三是德育教學的體制化問題存在。長期以來,德育在基礎教育環境中的地位始終未得到明確,部分學校缺乏專職教育工作者,缺少專門的德育課程和有效的德育活動,體制化現象的長期存在,嚴重影響教學工作的展開。家校共育紐帶的建立,打開德育工作新局面,使德育工作重點更明確,教育效果得以強化。通過家校共育提升德育工作有效性,實現路徑如下:
一是建立明確的家校共育目標。家校共育的根本是資源的強化利用過程,家校共育的核心是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家庭資源和學校教育的學校資源,兩者互為補充,互為作用,將學生的德育素養作為衡量的關鍵依據,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在資源的共享下充分肯定家校共育的開展效果。整個過程要以明確的發展目標為支撐,即學生的健康成長。把握這一目標,學校的德育更明確,更能夠把握重點。并在與家庭教育的共育中突破固定框架與教育環境的制約,深入每一個學生的“生活世界”,利用生活和家庭環境中經常接觸到的內容進行德育,為學生成長服務。
二是打造多元化的家校共育渠道。德育工作的開展已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家校共育成為今天德育工作的主要選擇之一。發揮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核心功能,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益處頗多。傳統的家校共育渠道單一,多是以“家長會”“教師家訪”等形式展開,而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移動終端成為新的溝通平臺,對家校共育而言也帶來了多元途徑。
三是營造家校共育環境。學校作為家校共育的主體,要發揮主體導向作用,開展各類圍繞德育的主題周或者是主題月活動,讓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其中,活動中突出強調德育工作的內容,讓學生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拉近距離,提高德育工作效率。家校共育活動的創設,作為一個連接紐帶,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學校教育要發揮出主導作用,協調好活動開展的各個基礎性環節,使德育價值得到充分展現。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工作在基礎教育環境中有著顯著價值,學校教育是德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德育的“大本營”,建立家校共育的紐帶,對中小學德育工作創新效用顯著。
(責任編輯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