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柯
【摘要】如何讓教師堅守師德,既樂于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又尊重自身價值,擺脫職業性倦怠,守護教育理想?應確立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觀,將“發展”概念納入教師職業道德范疇,在“發展”的過程中,踐行“性“”行“”信”,使教師專業水平不斷得到發展,師德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關鍵詞】師德;教師職業道德;發展觀;提升
教師的職業道德,簡稱師德。師德是教師素質的核心,從教師的人格特征得以顯示。歷代的教育家提出的“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等,既是師德的規范,又是教師良好人格、品格特征的體現。“教學相長”是大儒孔子的古代教育理念,也是當代教育工作者的一貫追求。但是,長期以來,教師職業的工具性、社會性被一再強調,而世人
(包括教師)對教師職業的發展價值卻趨于淡化、忽視。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要求,不知不覺地從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中游離出來,似乎高尚的師德,主要表現在“忘我”的工作中和對學生“無私”的奉獻上,以至于無視對自身的價值追求。在這,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2018年11月,學校進行小學高級職稱的競聘演講,參加競聘的教師有7人,前面幾位教師的演講以樸實的話語、真摯的感情贏得場下教師們的陣陣掌聲。競聘正在有序進行著,最后一位教師上臺,她平淡地對大家說:“我沒什么業績可說,因為我只想做一名平凡的教師,家長滿意就行了。”會場上突然顯得特別安靜。當時,我有些愕然,陷入沉思。這時,我看到校長大步走向講臺,說:“有一位老師這樣看待教師的職業,如果教師要選擇一種生存的狀態,她認為要詩意地棲居。她思索,她冥想,她喜歡把自己的蝸居搭建在離真理最近的地方,她常常感動于自己那僅次于上帝的偉大勞作——教書育人。帶著這份美好的情感和超卓的精神活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上。這樣的人何其幸福。所以我們教師就應該這樣。如果我們把教師的工作定位在不出事,家長沒什么意見,那我認為這就不是詩意的棲居。應該認識到教師這份工作真正的幸福是什么。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許現實難于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懷著感恩的心情去體驗造物主的厚賜,帶著新鮮的態度去體會生活中的每一點不同,這樣我們就會擁有快樂。你們的快樂對于學校的發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位教師都能體驗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快樂,才能鑄就充滿激情的學校團隊。”
會后,我在想這位教師為什么這樣說,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這是學校第一次進行這樣的競聘,這位教師心理上一時沒有適應。另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這位教師工作十余年,可能產生一種職業性倦怠。教師職業倦怠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伴隨長期壓力體驗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由于中小學教師長期從事繁重復雜的工作以及他們勞動顯效的長期性等,容易導致他們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無奈的狀態———職業倦怠。這種職業倦怠或多或少地在一些教師身上存在著,產生這種職業倦怠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最關鍵的是教育理想的缺失,缺失教育理想會使教師失去事業追求,停留于職業層面,無法享受真正的教育幸福。有沒有教育理想,是一個優秀教師和一個平庸教師的根本區別。要守護教育理想,就應該將“發展”納入職業道德范疇。那么,為教師職業道德確立“發展”的主題,必須全新地理解“發展”與教師職業道德的關系。
發展,從一般哲學意義上說,是指事物的積極變化的過程,表現為否定過去,超越現狀和創造未來。從教師職業道德范疇來論“發展”,強調教育過程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師為主導、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過程。這里,“發展”的內涵,是指在教師的職業實踐中,教師在與學生互動并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須有自主謀求發展的意識,能發現并充分利用各種契機,不斷完善自身職業素質,從而實現和提升教師價值。
據此,當我們再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發展水平判斷時,僅憑其是否能對既定的教師職業規范嚴格遵守,甚至是否能對學生乃至教育事業毫無保留、不遺余力地無私奉獻,顯然,都不足以給出明確的論斷。而可斷言的是:一個有高尚道德的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不僅需要具有傳統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對待學生有愛心、有責任感和自我犧牲精神;而且,教師工作不再以“忘我”為最高境界,同時需努力避免陷入“唯我”境地,而代之以“我與學生同在”“我與學生同行”“我與學生同長”“我與學生同樂”。其間,教師始終保持一份執著,不斷地求異、探新,不斷地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顯然,領略教師職業道德的新賦主題,確立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觀,意味著:一方面,教師職業選擇教師,不再苛求完美,教師角色不再被神化、圣化,對教師要求更人性化,更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另一方面,教師選擇教師職業,須確立終身學習觀,要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專業成長永無止境。此外,從教育環境構建上,尤其從教師評價體系的確立與實施上,還意味著學校要立足于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道德水平的提升,為其提供機會、創造條件。
基于這樣的理念,我想學校可從校本教研和微格訓練兩方面著手,精密鑄造隊伍,夯實教師底氣,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可持續發展。
1.校本教研,著眼常態課堂。校本教研求真務實,著眼常態課堂,做到“三實”。
◎解讀教材有實效。
教材解讀是教育中一項古老而基礎的工作,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點”。學校狠抓落實教材解讀,使教師練就“真功夫”,富有底氣地進行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可設計一整套解讀流程:個體研讀—同伴互助—專家引領—集體匯報—實踐反思。在全員參與的教材解讀中,形成開放、合作、共享的教研文化。
◎專家指導有實質。
可邀請特級教師、資深專家到學校指導教學,對校本教研進行專項指導,深入課堂為教師答疑解惑,實現專業引領。
◎課例研究有實用。
為了克服課例研究“虛”的病癥,學校可充分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拓展課前說課、教學反思、課后評課的內容,突顯行動研究的校本培訓、教研管理、信息交流等功能,促使教師逐步形成研究意識。
2.微格訓練,著力素養提升。◎強底蘊采用“即時貼”的方式,及時記錄學習和工作
中的發現、問題、案例,通過自我反思或同伴研討,捕捉研究的契機。大力倡導“自我學習”和“團隊學習”相結合,創建國學書香俱樂部,把優秀文章以“套餐”的形式推薦給教師,并圍繞套餐的主題開展沙龍活動,讓愛學、樂學的教師共享讀書和研究的成果。
◎練技能
將教師基本功“三筆兩話”進行有序微化,通過“讀—寫—誦—畫—演—唱—奏”等形式多樣的訓
練,使教師的基本技能上一個新的臺階。
◎勤反思
運用微格反思法,建立四種教學反思日志,引領教師在實踐中思得、思失、思改、思進。
莊子在《逍遙游》中曾說: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師訓工作,正是讓每位教師“厚積水”和“厚積風”。也只有著眼內涵,立足發展,才能使每位教師成為用心專一和用心良苦的理想守望者。
總而言之,將“發展”概念納入教師職業道德范疇,我認為應注重“性”“行”“信”,即首先是將“德性”意識納入教師職業道德觀念體系,并視之為教師職業道德判斷的重要指標;其次要有一個“德行”過程,使教師職業道德踐行不停留于僅對既定規范的恪守與執行上,而成為“教師內在德性生命自主創生與建構的過程”;最后,還要深蘊著一份強大的“德信”的力量,體現出對高尚職業理想的追求,即在不斷更新的專業水平上促進師生共同成長。唯有如此,“發展”的過程,方成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的不斷反思與探索的過程,成為教師的教育智慧與職業情感不斷協調的過程,成為教師自身人格不斷完善的過程。最終達成教育機智的豐富、教育策略的改進、教師人格魅力的增強,促使教師專業水平不斷得到發展,師德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范宏宇.加強學校師德建設的路徑探析[J].教學與管理,2015(30).
(責任編輯 袁霜)